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天才中的天才克里普克_《燕山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2 13:25

  本文关键词: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燕山大学》 2008年

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研究

刘珊珊  

【摘要】: 历史上关于专名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从穆勒到克里普克,专名被赋予了富有争议的解释。在这些解释中,克里普克的解释是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本文试图立足于克里普克的哲学思想,以其可能世界语义学和本质主义为背景,对其专名理论作研究的重点。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对克里普克之前的专名理论的综合和分析出发,并以此为学术背景引出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 第二部分:对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进行详尽的阐述,力图以此消解学界对这一理论存在的一些误解。 第三部分:对克里普克专名理论做出评价。这一部分重在试图公允地呈现其学术贡献,展现其学术意义,强调其在学界的应有地位。在论述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的价值和局限性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力图找出这一理论对我们进行逻辑哲学研究的启示。 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摹状词理论在指称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为指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意义重大。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他强调决定专名指称的事实和社会历史因素,指出决定专名的指称是所命名的客观对象和说话者共同完成的实践,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理论认为意义似乎存在于个人心灵中的观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言8-12
  • 第1章 克里普克之前的专名理论12-20
  • 1.1 穆勒的专名理论12-14
  • 1.2 弗雷格、罗素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14-18
  • 1.2.1 弗雷格关于专名和摹状词的解释14-16
  • 1.2.2 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16-18
  • 1.3 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18-19
  • 1.4 本章小结19-20
  • 第2章 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20-34
  • 2.1 对名称的摹状词理论的批判20-23
  • 2.2 关于专名的历史因果理论23-26
  • 2.3 专名理论的哲学工具:可能世界的哲学直观26-29
  • 2.4 专名理论的基石:克里普克的个体本质主义29-33
  • 2.4.1 克里普克的个体本质主义29-31
  • 2.4.2 与奎因的反本质主义的商榷31-32
  • 2.4.3 与陈波教授反本质主义的商榷32-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对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评价34-44
  • 3.1 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成就34-40
  • 3.1.1 专名的严格性34-36
  • 3.1.2 专名指称的确定——命名仪式和因果传递链条36-37
  • 3.1.3 一种本质主义学说的提出37-40
  • 3.2 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不足40-42
  • 3.2.1 专名讨论的不完整40-41
  • 3.2.2 因果传递链条与语境因素的脱节41-42
  • 3.3 对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看法42-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9-50
  • 致谢50-51
  • 作者简介5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北海;Kripke语义学及其一些哲学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刘叶涛;关于可能世界视域中的名称与本质问题——兼评中西学者在相关领域中的学术论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曹予生;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龙小平;个体本质问题再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龙小平,高录寿;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冯棉;“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7 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刘叶涛;马领弟;高峰;;现代名称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9 曾庆福;;克里普克的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评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张高远;专名:是标签还是挂钩?——论专名的涵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孙显元;;关于“追光悖论”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沈跃春;;金岳霖的悖论观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秦玮远;;“说谎者悖论”的再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李娜;娄永强;;理想信息流逻辑的树图系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朱跃;意义与客观世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需要拓展三个认知路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史革新;;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葛宇宁;张四化;;制约关系“两独”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葛宇宁;张四化;;试析法律逻辑的几个特殊品质[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9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世宁;广义量词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5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永坤;传统辩证法的解构与批判的辩证法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7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包磊;马克思的逻辑范畴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行宇;论达米特反实在论的路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迪娜(Kojogulova Dinara);吉尔吉斯语与汉语之比较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飞;非单调推理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百华,李行德,汤志祥;香港的语料库和相关研究概况[J];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02期

    2 胡泽洪;存在问题的逻辑哲学省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0期

    3 张家龙;论本质主义[J];哲学研究;1999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回归自然语言的语义学悖论─—当代西方逻辑悖论研究主潮探析[J];哲学研究;1997年05期

    2 吕进,韩秋红;关于摹状词理论的论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杨晓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4 张家龙;论本质主义[J];哲学研究;1999年11期

    5 龙小平;因果指称理论的不完全性[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6 龙小平;试论个体的本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朱建平;;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习胜;;论严格的指示词——从逻辑演进的视角看克里普克的观点与张家龙的辩护[J];学术研究;2006年06期

    9 朱耀平;;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理论的怀疑论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2期

    10 李震,蔡陈聪;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克里普克先验偶然性与后天必然性思想解读[J];求索;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2 冯棉;;模态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3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逻辑悖论研究[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4 黄展骥;;略评“层级”、“三值”、“间隙”、“情景”诸方案——“自涉”悖论杂谈[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5 赵晓聃;;规则遵循中的意义归因[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沈跃春;;略论20世纪西方悖论研究[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熊明;;古典命题演算的直觉主义语义分析[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8 马钦荣;;可贵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王启义;;从形式语意论到二维模态语意论[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田勘;[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2 张田勘;[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张祥龙;[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崔卫平;[N];北京日报;2003年

    5 陈岸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尼克;[N];东方早报;2011年

    7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邹明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崔卫平(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4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6 郭美云;带有群体知识的动态认知逻辑[D];北京大学;2006年

    7 郭佳宏;理想自省主体的信念修正[D];中山大学;2006年

    8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倪胜;《判断力批判》体系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北;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周红宇;克里普克论意义的规范性[D];南京大学;2013年

    3 郝若飞;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朱雷;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贺敏年;论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的怀疑论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贺;浅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义清;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凤伟;克里普克“规则遵循”问题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陈瑞;逻辑与哲学视野中的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D];山西大学;2013年

    10 彭杉杉;先验偶然真理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49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