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

发布时间:2021-04-13 02:35
  纪念性博物馆具有承载集体记忆、教化启迪后人的功能,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审美范畴的扩展和生活的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渴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对情感体验、观众参与和空间职能多元化的重视,强调将更多的需求融合在纪念性博物馆中。纪念性博物馆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决定了其成功建构主要在于如何借由空间讲述故事,使受众有效解读空间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纪念性博物馆的情感体验诉求。基于纪念性博物馆具有的叙事性特征,本文将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创作与叙事理论相结合,从叙事逻辑角度对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属性加以解析,从而探索出一套基于叙事逻辑的纪念性博物馆设计方法,达到有效建构故事情境、提升空间体验性、传达精神内涵、实现纪念性情感体验的目的,以期从方法论层面对纪念性博物馆的情感体验建构产生一定启发。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对纪念性博物馆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的研究:第一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背景、研究内容与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纪念性博物馆与叙事逻辑的研究现状以及叙事逻辑应用于纪...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


造型相似的纪念性博物馆

关系图,纪念性,博物馆


第一章绪论3情感体验,正如齐康先生所说“它是人们情感的积聚[5]”。纪念性博物馆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实体界面、空间组合和氛围营造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是有一部分纪念馆对人在空间中的在场体验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结合人们的综合感受来营造空间氛围;也较少把人的心理变化纳入设计的考虑范围,忽略了人的本真感受,无法很好地激发观者的内心情感,因此有些地方的纪念性博物馆显少有人参观,或者被迫置换功能作为他用。D对场地环境更加重视场地环境是指纪念馆选址的周边环境,或是故事产生的背景,在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创作中,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场地特征,尽可能地与场地环境协调、融合。齐康院士曾指出,“场地的考察与分析,是为纪念建筑群环境设计的必备条件[6]”,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要结合背景,这样空间情节的建构才能顺理成章,精神内涵的传达才能更自然有效。有些纪念性博物馆在设计建造时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环境,导致纪念馆与场地环境的结合不是很协调,纪念性博物馆纪念性精神的建构与表达也受到一定影响。1.1.2研究背景20世纪下半叶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变,这些改变导致纪念性博物馆在设计逻辑和技术手段上的变革,影响着纪念馆的创作体系。1)从设计逻辑角度分析研究背景A观众、展品与空间的关系图1-2纪念性博物馆中的互动关系图片来源:自绘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思想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使得人与物、[5]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6]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变迁图,设计技术,纪念性,博物馆


第一章绪论5图1-3设计技术变迁图片来源:自绘B空间营造方面纪念性博物馆与其它类型的博物馆相比,其精神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人们总是会把当时最先进、最具创新的材料和技术应用于纪念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念性博物馆代表了其所处时代较高生产力的水平。当代社会通过对数字建造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工业时代标准化、模数化的原则,使得纪念馆中的复杂空间造型得以建造实施。同时由计算机控制的声、光、电技术和各种信息元素也被运用于纪念性博物馆创作中,有助于营富有感染力的空间氛围,丰富观者的在场体验。1.2研究内容与范围1.2.1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图1-4):一是在对叙事逻辑和纪念性博物馆的特性进行关联分析后,得出两者在文学性、结构性和时空维度上的相似性,从而得出可以借助叙事逻辑来整合当代纪念性博物馆设计创作的结论。二是对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性”进行了研究。即借鉴叙事逻辑的结构性对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归纳总结,将纪念馆的叙事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并置结构”、“拼贴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并结合实际案例佐以说明;借鉴叙事逻辑的文学性,从“场所语汇”、“形式语汇”、“技术语汇”三个层面探讨纪念性博物馆的语义建构,并分别附以实证进行解读。三是提出了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需遵循的原则,总结出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表达可以分为叙事主题的确立——叙事节奏的编排——空间结构的生成——叙事氛围的营造四步来进行,其中叙事氛围的营造是纪念性博物馆空间设计的重中之重。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创作,可以设计出体验性更强、文化内涵更丰富的纪念馆空间,从而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域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刘秦.  美术教育研究. 2018(05)
[2]卷首语[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博物馆. 2017(04)
[3]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刘云山参加会见并在表彰大会上讲话[J].   党建. 2015(03)
[4]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J]. 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何正强,陈晓虹,黄瑜.  建筑学报. 2013(01)
[5]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映秀,四川,中国[J]. HE Jingtang Studio.  世界建筑. 2012(12)
[6]建筑叙事学的缘起[J]. 陆邵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7]线性与迷宫之间——纪念性建筑叙事路径的结构模式研究[J]. 王月涛,林建群,孙清军.  新建筑. 2012(05)
[8]洛杉矶大屠杀博物馆[J]. Andrew Atwood,Barry Gartin,Brock DeSmit,Carina Bien-Wilner,Christopher Arntzen,Cory Taylor,Daniel Rentsch,David Cheung,Eric Stimmel,Erik Sollom,Justin Brechtel,Philip Lee,Lauren Zuzack,Pauline Pan.  设计家. 2012(03)
[9]大地的纪念 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J]. 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  时代建筑. 2012(02)
[10]根系乡土——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建筑创作[J]. 李立.  建筑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 王月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D]. 冒亚龙.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时空叙事视域下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D]. 解亚茹.长春工业大学 2019
[2]国内当代本土建筑语汇的叙事逻辑与表达[D]. 舒山偌.华南理工大学 2018
[3]现代纪念性空间叙事设计研究[D]. 李小君.东南大学 2017
[4]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策略研究[D]. 肖倩.湖南大学 2017
[5]大屠杀纪念馆建筑设计研究[D]. 朱恺飞.北京建筑大学 2017
[6]基于德勒兹影像理论的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初探[D]. 唐荞菀.华南理工大学 2016
[7]基于叙事学的灾难纪念馆空间情感表达策略研究[D]. 苏皓.华南理工大学 2016
[8]建筑叙事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D]. 陈潇.苏州科技大学 2016
[9]叙事性:关于一种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D]. 刘慧珺.南京艺术学院 2016
[10]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展览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 刘婧姣.沈阳建筑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134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134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9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