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类型逻辑语法与现代汉语“是”和“的”

发布时间:2021-06-19 09:28
  “是”和“的”的研究由来已久,文献众多,方法多样,观点不一。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有两个:一是二者的词性问题。“是”是动词、副词还是标记焦点的功能性虚成分?现代汉语中有几个“是”?现代汉语中又有几个“的”?问题的核心在于“是”和“的”是否有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同一性,音系上的同一使这个问题始终处于研究者注意力的中心。二是“是”和“的”的句法生成和语义解释问题,转换语法学家更关心前者,逻辑语义学家更关心后者,然而句法分析和语义解释终归不能二分,现有研究在二者的结合问题上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正是向这一空间的一个探索。类型逻辑语法是当代语言研究的前沿理论,它把范畴语法和类型逻辑语义学接起口来。类型逻辑语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任何范畴语法和类型逻辑语义学接口的语法理论,后者专指兰贝克演算(一种具有特定生成能力的范畴语法)和类型逻辑语义学接口的语法理论。蒙太古语法是第一个较为成熟的类型逻辑语法,被称为继乔姆斯基革命之后的第二次语言学革命。蒙太古语法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以一种极具数学严谨性和优美性的方式将语形和语义的生成性联结起来,认为语言由一个句法代数和一个语义代数组成,二者之... 

【文章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是"、"的"和"是...的"的句法和语义问题
        1.1.1 "是"字的句法和语义问题
        1.1.2 "的"的研究状况
        1.1.3 关于"是...的"结构
    1.2 类型逻辑语法与蒙太古语法
        1.2.1 范畴语法
        1.2.2 蒙太古语法
    1.3 汉语的NP范畴与N范畴
        1.3.1 PTQ中的T和CN范畴
        1.3.2 汉语名词性成分的句法范畴问题
        1.3.3 汉语光杆名词性成分的句法范畴与量化特征
    1.4 作为句法语义组合单位的"是"和"的"
    1.5 各章节安排及其它
第二章 "是"的句法与语义特征
    2.1 焦点算子和焦点标记词:副词还是动词?
        2.1.1 Huang(1982)的分析
        2.1.2 徐杰(2001)对焦点标记词"是"的分析
    2.2 BE的歧义问题与"是"的语义分析
        2.2.1 系词句的功能分类与系词的歧义问题
        2.2.2 be的歧义问题
        2.2.3 "是"的形式语义学研究
    2.3 "是"的句法生成和组合语义特征
    2.4 "是":显性声言算子
        2.4.1 声言算子ASSERT
        2.4.2 句子的焦点结构与声言结构
第三章 作为构词单位的"的_L"
    3.1 "的_L"和"的_S"
    3.2 "的_1"、"的_2"和"的_3"
        3.2.1 "的_1"
        3.2.2 "的_2"
第四章 作为句法,语义组合单位的"的_S"
    4.1 "的":类转换算子、范畴转换算子与交算子
        4.1.1 Shi-Zhe Huang(2006):作为类转换算子的"的"
        4.1.2 Sheu(1990):作为范畴转换算子的"的"
        4.1.3 Chu-Ren Huang(1987)的分析
    4.2 现代汉语的形容词和区别词:N/N范畴的词类
        4.2.1 形容词的句法范畴和语义类问题
        4.2.2 区别词的句法范畴和语义类问题
        4.2.3 名词与动词:n/n范畴的词类?
    4.3 "的_s":谓词化算子
第五章 "的_s"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5.1 "的_s"的句法作用和组合语义
        5.1.1 "vp+的"
        5.1.2 "n+的"
        5.1.3 "n/n+的"
        5.1.4 "np+的"
    5.2 做定语的"的PRED"
    5.3 "的PRED"做主语和宾语
        5.3.1 隐性句法规则S_(np)
        5.3.2 "教书"与"教书的"
    5.4 "是...的"的句法生成与语义解释
        5.4.1 五种判断句的句法生成与语义解释
        5.4.2 关于"的"字前置句
第六章 余论与结语
    6.1 "谓词性成分+的"结构中"的"语义作用的再思考——事件语义学的启示
    6.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37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237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