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智能梁结构振动主动模糊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23:08
  在含有压电元件的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器共同作用,对系统进行振动控制。其中压电元件既可作传感器又可作驱动器,它们在结构中的布置位置对振动控制性能影响很大,是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设计控制器时所使用的控制方法又是另一个影响结构振动的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贴有压电材料的悬臂梁进行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重点是分析压电元件位置的优化方法和主动控制的方法。首先采用D优化设计准则,即把Fisher信息矩阵行列式最大值作为目标函数的一种优化方法,通过对结构模态振型和动力特性的研究,并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将所选择的低阶模态振型转化为归一化形式,最后通过结构模态振型就可确定压电片最优位置。在此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Ansys软件提取结构的低阶模态,对压电元件的位置进行优化布置。优化结果显示,为了更好的控制振动,压电片应布置在结构模态应变最大的地方。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对智能结构进行建模,得出智能梁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对梁的运动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根据振动过程中各种参量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建立了一个模糊控制规则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以悬臂梁端点位移和端点速度为输入... 

【文章来源】: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智能梁结构振动主动模糊控制研究


梁有限元模型

性能图,驱动器,压电片,梁端


了在梁端施加一个集中力与传感器感应出电压之间粘贴层对应力传递的影响,采用了压电片和结构“出线性分布的关系,实际情况应该是近似呈线性分动实例例的情况,这次对压电片两极施加电压,计算梁端挠系,如图 3-4 所示:图 3-3 传感器性能图Fig.3-3 Property of sensor

梁端,集中力,电压,传感器


示了在梁端施加一个集中力与传感器感应出电压之间了粘贴层对应力传递的影响,采用了压电片和结构“现出线性分布的关系,实际情况应该是近似呈线性分布驱动实例上例的情况,这次对压电片两极施加电压,计算梁端挠关系,如图 3-4 所示:Fig.3-3 Property of senso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构振动的主动模糊控制研究进展[J]. 司洪伟,李东旭.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07(01)
[2]智能结构模糊振动控制的在环仿真[J]. 王德周,张驰江,陈建军,陈龙.  航空计算技术. 2006(03)
[3]基于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器的优化与仿真[J]. 张庆生,贾俊敏,苏祥定.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4]基于MATLAB的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 贺远华,方彦军.  微计算机信息. 2002(10)
[5]结构振动的模糊建模与模糊控制规则提取[J]. 王刚,欧进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1(02)
[6]应用MATLAB设计模糊控制系统[J]. 宋哲英,宋雪玲,刘朝英.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1(02)
[7]压电减振机敏柔性板上的布片位置优化研究[J]. 古渊,陈伟民,雷跃明,杨泽林,蹇开林,殷学纲,黄尚廉.  压电与声光. 1999(01)
[8]基于压电元件的智能结构系统建模[J]. 路小波,陶云刚,周洁敏,何延伟.  振动.测试与诊断. 1998(04)
[9]智能结构的若干问题与进展[J]. 马治国,闻邦椿,颜云辉.  东北大学学报. 1998(05)
[10]模糊控制理论在柔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 屈文忠,邱阳,唐建中,张陵.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8(02)

硕士论文
[1]柔性智能梁结构模糊自适应振动控制[D]. 王德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2]Fuzzy/PI控制在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龚丽琴.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3]柔性板振动主动控制中压电元件的优化布置[D]. 王成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
[4]基于模糊控制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 肖友洪.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5]模糊自调整控制器的研究及应用[D]. 费春国.天津科技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88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488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4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