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非对称模糊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03:52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的大问题,寻求替代传统能源的绿色、可再生能源被视为现代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清洁、无污染的优点被日益广泛使用。但是,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低、价格昂贵且输出特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非对称模糊控制策略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和一种改进扰动观察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本文首先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接着从阐述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推导其工程用数学模型入手,建立了光伏电池的Matlab仿真模型,仿真并分析了其输出特性,验证了光伏电池模型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最大功率跟踪的基本原理,比较分析了几种常用最大功率跟踪算法,总结了各算法的优缺点。针对扰动观察法步长难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扰动观察法。之后着重根据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非线性及非对称特性,引入非对称模糊控制的思想,文中重点设计了适合本系统的非对称模糊控制器。在...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非对称模糊控制研究


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

特性曲线,特性曲线,光伏电池,负载阻抗


图3-2 P-V特性曲线 图3-3 P-R特性曲线Fig.3-2 The P-V characteristic curve Fig.3-3 The P-R characteristic curve从图3-2、图3-3可以看出当光伏电池工作在输出电压为某一值(一般为开路电压的0.71-0.9倍)或负载阻抗为某一值时,光伏电池输出最大功率,且

特性曲线,特性曲线,光伏电池,负载阻抗


图3-2 P-V特性曲线 图3-3 P-R特性曲线Fig.3-2 The P-V characteristic curve Fig.3-3 The P-R characteristic curve从图3-2、图3-3可以看出当光伏电池工作在输出电压为某一值(一般为开路电压的0.71-0.9倍)或负载阻抗为某一值时,光伏电池输出最大功率,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探讨[J]. 李蔚.  电源技术. 2009(08)
[2]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和方向[J]. 鲍云樵.  中外能源. 2009(08)
[3]光伏发电的四大关键问题[J]. 王斯成.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9(19)
[4]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综述[J]. 尹淞,郝继红.  电力技术. 2009(03)
[5]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的Boost电路改进[J]. 鲁正林,陈一飞.  建筑电气. 2009(04)
[6]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及展望[J]. 钱伯章.  中国环保产业. 2009(04)
[7]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 刘道春.  大众用电. 2009(03)
[8]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近期进展、挑战和对策建议[J]. 赵勇强.  宏观经济研究. 2009(02)
[9]A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 for photovoltaic energy systems based on fuzzy neural networks[J]. Chun-hua LI1,Xin-jian ZHU1,Guang-yi CAO1,Wan-qi HU2,Sheng SUI1,Ming-ruo HU1 (1Fuel Cell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2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n International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02)
[10]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J]. 狄丹.  华中电力. 2008(05)

硕士论文
[1]APFC开关电源模糊控制[D]. 祁征.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基于DSP的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吴忠军.江苏大学 2007
[3]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D]. 闵江威.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3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593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