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事件理解的逻辑描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20:06
  理解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机制,它几乎贯穿人类思维过程,影响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行为。自古希腊时期,人类已开始了对自身理解机制的探索,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现代逻辑的发展,有学者已经尝试使用逻辑的方法来刻画命题的理解状态并构造了完备的命题理解系统。然而,除了命题之外,事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对象。事件指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与现象,尽管事件也同样是通过语言来表述,但它与命题的性质不同,理解事件也比理解命题需要掌握更多信息。通过词典释义、直观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结论:理解一个事件就是知道该活动或现象为什么发生或出现,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事件的因果关系。关于事件理解的逻辑描述主要从相信和知道两条路径出发:一方面,由于理解具有动态性,可以尝试借用信念修正中的AGM理论来对事件理解进行逻辑描述,但这条路径存在一些定义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抛开动态性,关注于事件理解的定义,将事件的理解转换为命题的理解,再通过将其代入命题理解的逻辑系统来描述事件理解。这两条路径的尝试都各自存在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更多关于理解的逻辑描述方式的思考。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事件的分析
    第一节 事件的含义
        一、事件
        二、现象
        三、活动和行为
    第二节 事件的类型
        一、现象事件和行为事件
        二、现实事件和虚拟事件
        三、抽象事件和具体事件
        四、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
    第三节 事件的特征
        一、事件无命题意义上的真假
        二、事件只分已发生与未发生
        三、事件的意义与命题的意义不同
        四、事件相互独立又普遍联系
第二章 事件理解的分析
    第一节 事件理解的含义
        一、辞典释义
        二、哲学讨论
        三、类型分析
        四、问卷调查
    第二节 事件理解的特征
        一、理解的都是“知道”的
        二、知道的都是理解的
        三、理解的对象不一定为真
        四、不可能的事件无法被理解
        五、事件理解受背景知识影响
        六、事件理解有程度的变化
第三章 事件理解的修正模型
    第一节 AGM理论
    第二节 事件理解的扩张、收缩和修正
    第三节 问题讨论
第四章 事件理解的逻辑系统
    第一节 知识系统KT45
        一、语义
        二、公理化系统
        三、可靠性与完全性
    第二节 命题理解的ELU系统
    第三节 在ELU系统中的事件理解描述
        一、因果关系命题化
        二、ELU系统代入
    第四节 问题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问题反思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解与认识——“理解的知识论”研究[J]. 陈嘉明.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2]“理解”的知识论[J]. 陈嘉明.  哲学动态. 2016(11)
[3]事件与主体:如何理解巴迪欧之圣保罗的当代性?[J]. 夏莹.  世界哲学. 2016(05)
[4]意向解释中的因果观[J]. 李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01)
[5]城市失忆:以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消失为例[J]. 李彦非.  文化研究. 2014(01)
[6]逻辑刻画:研究“理解”的新视角[J]. 何纯秀,李小五.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7]一个刻画理解的认知逻辑[J]. 李小五,何纯秀.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8]研究主体信念修正的不同路径[J]. 郭佳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9]信念修正的AGM理论[J]. 熊立文.  现代哲学. 2005(01)

硕士论文
[1]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必然的还是或然的[D]. 姚欣云.陕西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95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595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