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1-04-21 15:35
  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科技发展状况的总结,更是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人类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理解他们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关节点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既是近代科学技术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感受着时代的狂欢,他们密切关注并跟踪探索着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以及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从自然、社会、人等多重角度对科学技术作理性思辨,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主义自身经历了一个由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孕育提出到初步形成再到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理论主线,先后从人文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体现了他们对科技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它既有对科技本质属性、结构、运行规律的内部剖析,也有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外部考察,体现了辩证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从属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技术问题的阐述自始至终都从属于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人类自由解放的探索,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解放、人的解放服务的。我们既不能刻意拔高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在他们整个理论大厦中的地位,也不能苛责他们关于科技问题的零散表述,而是本着历史的眼光客观地予以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科技是由种种联系交织而成的纵横交错的大网上的一个网结。自然作为科技改造的对象,自然条件和规律制约着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组织、设施等制约着科技的发展方向;关注人的发展和价值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最终归宿,失去了人这个主体,对科技的研究就既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 开放包容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当代西方中的各个学派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科技的社会批判,他们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批判性的继承。当前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生态破坏、经济转型、道德滑坡等诸多矛盾和压力,时代呼唤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出场,借鉴其中的理性精神,尽量规避科技负效应,实现对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第三节 概念界定
        1.3.1 科学、技术及其关系
        1.3.2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内涵
        1.3.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自然科学背景
        2.1.2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人文哲学背景
        2.1.3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2.2.1 时代精神和教育环境的熏陶
        2.2.2 对科学技术事业的炙热追求和深情表白
        2.2.3 对自然科学的深入考察和全面审视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孕育提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3.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业的本质体现为技术
        3.1.2 从“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1.3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科学技术思想的系统化
        3.1.4 《哲学的贫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的异化
    第二节 初步形成:从《雇佣劳动与资本》到《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3.2.1 《雇佣劳动与资本》:机器对劳动力失业的深层次考察
        3.2.2 《共产党宣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2.3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三节 走向成熟:从《资本论》到《自然辩证法》
        3.3.1 《资本论》:科学技术思想的系统表述
        3.3.2 《反杜林论》:科学辩证法的高度概括
        3.3.3 《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最高成就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与主旨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4.1.1 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
        4.1.2 科学的分类以及与哲学的关系
        4.1.3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应及生产动因
        4.1.4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旨归
        4.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及合理性限度
        4.2.2 社会解放——科学技术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有力杠杆
        4.2.3 人的解放——科学技术的终极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4.3.1 辩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4.3.2 系统性与从属性相统一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第四节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评价
        4.4.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4.4.2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合理性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三维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自然维度
        5.1.1 马克思——没有打上技术絡印的自然等于无
        5.1.2 马克思——科技是“物质变换”中的一把双刃剑
        5.1.3 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解的技术路径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社会维度
        5.2.1 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支撑
        5.2.2 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革命性作用
        5.2.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人的维度
        5.3.1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探索
        5.3.2 克思恩格斯论人类的生存的技术基础
        5.3.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对人的异化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延续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批判
        6.1.1 强调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6.1.2 坚决抵制技术法西斯主义
        6.1.3 实现技术的生态转换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技术本质的认识
        6.2.1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6.2.2 技术的权力”本质
        6.2.3 导向“深生态学”的技术观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
        6.3.1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6.3.2 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
        6.3.3 科技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限度
        6.3.4 共产主义是扬弃科技意识形态的现实活动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评析
        6.4.1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合理性及其不足之处
        6.4.2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7.1.1 推动现代化发展需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
        7.1.2 以制度改革促进科技和社会发展
    第二节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启示
        7.2.1 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的困境与“美丽中国”的重构
        7.2.2 技术的生态转向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节 为知识经济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方向
        7.3.1 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科技人才及其作用的论述
        7.3.2 知识经济背景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7.3.3 加强科技的伦理规范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意识
    第四节 推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7.4.1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的区别
        7.4.2 科学与人文不同而和
        7.4.3 中国语境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结语 人类解放的技术困境及其超越
    一、人类解放的技术困境
    二、技术困境的超越与人类解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杰;;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两种语境分析[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2 吴致远;后现代语境中的技术与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4 张新;;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动力论思想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5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技术与生态批判[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7 刘英杰;;超越科技意识形态——一种生存论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杨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与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9 杨叔子;科学人文 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10 赵建军;科技伦理——走向哲学探究的视野[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刘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12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12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d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