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2000-2010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6-11-17 02:03

  本文关键词:2000-2010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心理学 >> 2000-2010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 34 卷 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Progress in Geography

地理科学进展

Vol.34, No.1 Jan. 2015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 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月娇 1,2, 杨小唤 1, 蔡红艳 1, 余跃飞 3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要: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流入人口大省,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广东省省外流

入人口达 21497787 人, 占广东省总人口的 20.61%, 在全国省、 自治区、 直辖市中居第一位。本文以全国第五次、 第 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数据源, 选取县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元, 通过 GIS 空间分析方法, 力图找出广东省流入人口的 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 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统计降维的技术手段, 说明广东省流入人口规模与社 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关系, 讨论广东省流入人口与当地产业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①流入人口数量 地产业转移政策关系明显。 增多, 但分布格局总体稳定, 流入人口的聚集度略有下降; ②流入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但分布格局与当 关 键 词: 广东省; 流入人口;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1 引言
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 中国大陆 流动人口已达 2.2 亿 ( 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 人口), 与 2000 年相比增长 82.89%, 增加了 1 亿。一 方面, 流动人口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 成为城市 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另一方面, 如此大量的流动人 群加剧了城市资源消耗与生存空间竞争, 也必然对 流入地、 流出地的社会、 经济、 资源、 环境等方面产 生巨大影响。研究流动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 将会 有助于各级政府制定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战略、 社 会经济发展战略、 应急预案等各类重大决策。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时空分布的研究较多, 目前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 朱传耿等, 2001, 2002; 孟斌等, 2005; 鲁奇等, 2006; 王桂新等, 2006; 刘玉, 2008; 潘竟虎等, 2009; 马颖忆等, 2012)。广 东省作为中国流动人口大省, 流动人口相关研究较

多, 如姚华松等 (2008) 对广州市人口特征及空间差 异进行了研究; 叶健夫等 (2003) 分析了广东流动人 口的规模和分布; 李路 (2008) 分析了广东省流动人 口地区分布特征; 陆淑珍 (2009) 认为广东省人口迁 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已有广东省流动人口 时空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空间分布研究不 足, 多以定性描述为主, 缺乏对流动人口集群特征 及其变化的研究; 多将流动人口作为统一的整体对 待, 缺乏单独针对流入人口或是流出人口的研究, 但实际上人口流动是人口流入和流出共同作用的 结果; 研究多基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数 据较老, 且没有对比数据, 无法了解到流动人口的 变化情况; 另外, 从 2000-2010 年的 10 年间广东省 出台了 “双转移” 等一系列旨在缩小省内区域差异 的政策与措施, 这些政策对于流动人口的分布是否 产生了影响, 这方面尚缺乏研究。2000-2010 年, 全 国流动人口增加了 1 亿,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

收稿日期: 2014-05; 修订日期: 2014-10。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I32B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73, 41301155)。 作者简介: 李月娇(1987-),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人文时空数据挖掘研究和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分析, E-mail: liyuejiao@lreis.ac.cn。 通讯作者: 杨小唤(1965-), 研究员, 博导, 主要从事遥感、 GIS 应用及人文数据空间集成分析等研究, E-mail: yangxh@lreis.ac.cn。
李月娇, 杨小唤, 蔡红艳, 等. 2015.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34(1): 110-117. [Li Y J, 引用格式: Yang X H, Cai H Y, et al. 2015.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from 2000 to 2010[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1): 110-117.]. DOI: 10.11820/dlkxjz.2015.01.013

110-117 页

第1期

李月娇 等: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11

省流动人口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必须利用新数据对 现在的流动人口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珠三角地区作 为中国主体功能区的优先发展地区, 也需要在掌握 流动人口本底的基础上, 才能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 其他相关工作。另外, 广东省近年来一系列旨在缩 小广东省内区域差异等的政策与措施的出台, 也对 流动人口的格局产生了影响, 需要对这些政策的执 行结果进行评估。 为此, 本文以广东省县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 元, 对市辖区数据进行合并, 以 2000、 2010 年两个年 份为研究时间截面, 以全国第五次、 第六次人口普 查数据为数据源, 选取本省其他县(市)、 市区迁入人 口和外省迁入人口之和作为县级行政单元的流入 人口数据, 利用全局自相关、 局部自相关、 冷热点分 析等空间自相关方法, 分析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 入人口的时空差异特征, 以及流入人口规模与社会 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关系, 并讨论了流入人口与当 地产业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这对反映中国沿海 热点区域的人口迁移模式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分析。由于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使用较为普遍, 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具体方法参见 《SPSS 统计分析 高级教程》 (张文彤, 2004)。 (1) 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描 述地理要素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空间特征(白南生等, 2008)。全局 Moran's I 指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全局 自相关统计量, 用于度量研究区内空间对象某一属 性值的整体空间依赖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 ( 王劲峰 等, 2010):
I= n∑ ˉ)(y j - y ˉ) ∑wij (yi - y
n n 2 ? n n ? n w ij ÷∑( y i - y ˉ) ?∑ ∑ è i=1 j=1 ? i=1 i=1 j=1

(1)

y i 为空 式中: I 为全局, Moran's 指数, n 为数据个数; y j 为空间对象在第 j 点的 间对象在第 i 点的属性值;

属性值;y 表 ˉ 为 y 的平均值。 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源 本文采用的流入人口数据是基于 2000 年中国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10 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区 县数据。分析的基本空间单元为区县, 考虑到市辖 区内区县部分统计数据不易获取, 将市辖区数据进 行合并, 将人口普查数据中各区县 “本省其他县 (市)、 市区迁入人口” 和 “外省迁入人口” 两项指标之 和作为该区县的流入人口。 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工业总产值、 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 职工年平均工资、 市区人口、 市区从 业人口、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自 2001 年和 2011 年的 《中国 城市统计年鉴》 。 广东省县级城市的城镇人口数据来自 2000 年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2010 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 查。工业总产值、 地区生产总值、 年末在岗职工平 均工资、 年末单位从业人口、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自 2001 年和 2011 年的 《广东统计年鉴》 。 2.2 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有全局空间自相关、 局部 (自相关、 冷热点地区分析, 以及主成分分析和回归

示空间对象在第 i 和第 j 两点之间的链接关系, 空间 权重可以由距离、 可达度等方法来确定, 本文使用 QUEEN 邻接标准计算空间权重矩阵。若 I>0, 则空 间正自相关; I<0, 则空间负自相关; I=0 代表不存在 空间自相关, 空间上随机分布。 全局 Moran's I 指数在本文用于反映区域中流 入人口的整体空间集聚态势, 对比 2000 年和 2010 年全局空间自相关, 可反映流入人口在 10 年间的空 间集聚性变化特征。 (2) 局部自相关。局部 Moran's I 指数将全局 Moran's I 指数分解到局域空间上, 用于揭示研究区 内空间对象的某一空间参考单元与其邻近的空间 单元属性特征值之间的相关性, 计算公式如下 ( 王 劲峰等, 2010):
Ii = yi - y ˉ n ˉ) ∑wij (yi - y s2 j

(2)

式中: Ii 为局部 Moran's 指数,s2 为 y i 的离散方差; 相关; I<0, 则空间负自相关; I=0 代表不存在空间自相 关, 空间上随机分布。 基于局部 Moran's I 指数的空间关联局域指标 分 析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方法可以得出 LISA 集群图。LISA 集群图中, 局部 Moran's I 指数显著性水平在 0.05 以上的空间单元 被划分为 4 种空间关联类型: 低—低、 高—高、 低— 高和高—低, 用于反映广东省一个区域流入人口与 邻近区域流入人口的相关程度。
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 y 则空间正自 ˉ 为均值。若 I>0,

112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4 卷

(3) 热点、 冷点地区分析。Getis-Ord G i* 指数用 于测定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分析, 其计算公 式为(Haining, 2003):
G i*(d) =∑ W ij (d)x i /∑x i
n n i=1 i=1

(3)

x i 为 i 地区的观测值; 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 式中: 1

表示空间相邻, 0 表示空间不相邻。若 G i* 值显著为 正, 表明 i 地区周围的值相对较高, 属于热点地区; 反之则为冷点地区。该方法在本文用于识别流动 人口的热点和集聚区域。 (4) 主成分降维。由于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较 多, 且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为了消 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客观地分析流入人口的影响 要素, 先将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降维, 得到经 济增长要素、 社会发展要素、 投资要素、 消费要素 (朱传耿等, 2001), 然后再进行相关分析。 由于不同等级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本文分地级以上及县级城市两个尺度对广东省流 入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 对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 成分降维, 将市区工业总产值、 市区地区生产总值、 职工年平均工资合并为一个主成分代表经济增长 要素, 其中 2000、 2010 年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93.89%、 86.88%; 将市区人口、 市区从业人口合并为 社会发展要素, 其中 2000、 2010 年累计方差贡献率 分别为 94.04%、 82.7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实际利 用外资金额合并为投资要素, 其中 2000、 2010 年累 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96.65%、 95.96% ;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代表消费要素。 对广东省县级城市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 降维, 将工业总产值、 地区生产总值、 年末在岗职工 平均工资合并为一个主成分代表经济增长要素, 其 中 2000、 2010 年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73.61% 、 77.18% ; 将城镇人口、 年末单位从业人口合并为社 会发展要素, 其中 2000、 2010 年累计方差贡献率分 别为 73.5%、 75.8%;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代表投资要 素;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消费要素。

流入人口增长 1033.63 万(49.09%), 增速远大于户籍 人口。与 2000 年相比, 2010 年 78.4%的行政单元流 入人口不同程度增加, 其中增长超过 10 万的行政单 元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超过 100 万的行政单元有: 深圳市, 增加 242.97 万; 广州市市辖区, 增加 199.20 万; 东莞市, 增 加 146.27 万 ; 佛山市, 增 加 137.36 万。同时, 有 21.6%的行政单元流入人口有所减少, 分散分布在粤东(东部地区, 包括汕头、 潮州、 揭阳、 汕尾)、 粤西( 西部地区, 包括湛江、 茂名、 阳江) 和粤 北(北部地区, 包括韶关、 梅州、 清远、 河源、 云浮)地 区。其中减少超过 1 万的有: 普宁市, 减少 4.62 万; 恩 平市, 减少 1.16 万; 台山市, 减少 1.05 万(图 1)。 3.2 流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广东全省分为: 粤北 ( 占全省面积的 43.25%)、 珠三角 ( 南粤地区, 占全省面积的 30.41% , 包括广 州、 深圳、 佛山、 珠海、 东莞、 中山、 惠州、 江门、 肇 庆)、 粤西(占全省面积的 17.67%)、 粤东(占全省面积 的 8.66%)(表 1)。 2000 年 , 珠三角流入人口占总流入人口的 92.52%; 除珠三角外的广东省 69.58%面积上只占据 了 7.47%的流入人口, 其中粤北流入人口占 3.02%, 粤东 2.82%, 粤西仅为 1.64%。2010 年, 珠三角流入 人口占总流入人口的 91.47%; 除珠三角外的其余地 区占 8.53%, 其中粤北 3.66%, 粤东 3.20%, 粤西仅为 1.67%。 考虑到人口迁移的绝对量容易受各行政区域 面积大小的影响, 缺少可比性, 因而采用人口迁入 率来对比 2000、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空间分布特 征 ( 图 2-3)。从图 2-3 可以看出, 人口迁入率大于 35% 的地区没有变化, 均在珠三角地区, 包括广州 市辖区、 东莞市、 佛山市, 深圳市、 惠州市辖区、 中山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入人口数量特征 广东省 2000 年有户籍人口 7483.37 万, 流入人 口 2105.41 万; 2010 年户籍人口 8502.50 万, 流入人 口 3139.04 万。户籍人口增长 1019.13 万 (13.62%);

图 1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变化情况 Fig.1 Change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2000-2010

第1期

李月娇 等: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表 1 2000-2010 年广东省不同区域流入人口情况 Tab.1 Inflow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Guangdong

113

区域 珠三角 粤北 粤东 粤西

占广东省面积/% 30.41 43.25 8.66 17.67

包含城市 广州、 深圳、 佛山、 珠海、 东莞、 中山、 惠州、 江门、 肇庆 韶关、 梅州、 清远、 河源、 云浮 汕头、 潮州、 揭阳、 汕尾 湛江、 茂名、 阳江

2000 年占全省比例/% 92.52 3.02 2.82 1.64

2010 年占全省比例/% 91.47 3.66 3.20 1.67

市、 珠海市。但深圳、 珠海人口迁入率出现显著下 降, 其中 2000 年深圳人口迁入率为 83.45%, 在广东 省位列第一, 2010 年下降为 79.92%; 珠海 2000 年人 口迁入率为 47.07%, 2010 年降到 37.36%。另外, 粤 北山区的韶关市辖区、 清新县、 清远市辖区、 河源市 辖区、 云浮市辖区, 粤东潮州市辖区、 潮安县, 粤西 的湛江市辖区人口迁入率都有很大程度提升, 其中 河源市辖区和清远市辖区人口迁入率增加了 14% 左右。2000、 2010 年的流入人口重心都在东莞市, 且

图 2 200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flow rate of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 2000

图 3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flow rate of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 2010

重心位置略向西北方向移动, 但位移很小。 3.3 流入人口空间自相关性 图 4 是 2000 年 和 2010 年 广 东 省 流 入 人 口 的 Moran's I 散点图。从全局自相关上看, 2000 年广东 省 流 入 人 口 Moran's I 指 数 为 0.3932, 2010 年 为 0.3903, 进行随机分布显著性检验, 结果都通过 Z 值 检验。这表明 2000 年、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呈 现显著的全域空间正自相关性, 即广东省各行政单 元流入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呈现高高或低低的聚集 现象。流入人口多的行政单元, 其周围流入人口也 较多; 流入人口少的行政单元, 其相邻行政单元流 入人口数量也较少, 表明流入人口在地理上不是随 机分布, 而是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模式。 LISA 集群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流入人口的局域 空间自相关特征。图 5 为 2000 年和 2010 年广东省 流入人口的 LISA 集群图, 图中彩色的县级行政单 元局域 Moran's I 统计量都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 著。值得注意的是, LISA 图中彩色的行政单元只 是集群的中心, 并不代表整个集群, 集群的区域会 更大(Anselin, 2003)。从图 5 可以看出, 广东省流入 人口空间关联类型格局以正相关为主, 且以低—低 类型所主导, 即流入人口水平低的区域被同是流入 人口水平低的相邻区域所包围, 空间关联类型格局 相对稳定。2000、 2010 年空间单元均以低—低空间 关联类型为主, 且集聚特征明显, 主要集群中心在 广东西部, 以及以五华县、 连平县为中心的部分区 域。高—高空间关联类型相对较为集中, 都聚集在 广东省南部的深圳市、 东莞市以及惠州市辖区周边 的地区, 这些地区为流入人口水平高的区域, 被同 是流入人口水平高的相邻区域所包围。 图 6 为 2000 年、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的冷热 点分布图。图 6 显示, 2000、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 口热点和冷点地区与显著空间关联格局较为一 致。热点地区分布较为稳定, 2000 年和 2010 年都 分布于深圳市、 东莞市、 惠州市辖区以及增城市。 2000 年冷点地区分布格局与 2000 年显著低—低格 局完全一致。2010 年冷点地区有所减少, 减少的行

114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4 卷

政单元有: 连山县、 封开县、 德庆县、 阳山县、 云安 县、 连平县、 龙川县, 增加的冷点地区只有揭西县。 3.4 广东省流入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关系 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并进行双侧检验, 对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流入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 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只有 2000 年社会 发展要素与流入人口规模在 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 其余均在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表 2)。相关系数均 为正, 各要素对人口流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说明流 动人口受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 投资情况、 消费水平 均相对较高的城镇拉动。其中, 经济增长要素是最 主要的拉力。 2000-2010 年, 各因素相关系数均变

图 4 2000、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的 Moran's I 散点图 Fig.4 Moran's I plot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 2000 and 2010

大, 说明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投资规模以及消费带 动对流动人口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大。 对广东省县级城市流入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 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 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 并进行双侧检验, 结果发现, 2000 年经济增长要素、 消费要素与流入人口规模在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 投资要素在 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 投资要素与流入 人口规模不显著相关 ( 表 3)。这说明, 2000 年对流 入人口起拉力作用的要素主要是经济增长要素和 消费拉动效应, 而社会发展要素对流入人口规模的 影响较小, 并不能构成对流入人口的拉力作用。 2010 年, 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及投资要素都与流入 人口规模在 0.01 水平显著相关, 消费要素在 0.05 水 平显著相关。2010 年, 经济增长要素和投资要素为 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相比 2000 年, 消费要素 的相关性减弱, 说明在 2010 年, 消费拉动作用减弱; 社会发展要素也具有显著的拉力作用, 说明 2010 年 县级城市人口流动已经进入了有序发展的阶段。 广东省经济增长要素和投资要素为人口流入 的主要拉力因素, 且拉力作用在逐渐增强。其他影 响因素上, 地级以上城市与县级城市有所不同, 地 级以上城市消费拉动较显著, 县级城市则不显著。 县级城市在 2000 年社会发展要素未对流入人口造
表 2 2000、 2010 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流入人口规模与社会 经济要素主成分的相关分析结果 Tab.2 Correlation of inflow population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Guangdong in 2000 and 2010
指标 经济增长要素 社会发展要素 2000 年 0.823** 0.507* 0.804 0.662
** **

2010 年 0.922** 0.732** 0.917** 0.827**

图 5 2000、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的 LISA 集群图 Fig.5 LISA plot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 2000 and 2010

投资要素 消费要素

注: **、 *分别表示在 0.01、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 3 2000、 2010 年广东省县级城市流入人口规模与社会经 济要素主成分的相关分析结果 Tab.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flow population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county-level cities in Guangdong in 2000 and 2010
指标 经济增长要素 社会发展要素 2000 年 0.834 0.150 0.505 0.585
* ** **

2010 年 0.876** 0.527** 0.594** 0.489*

图 6 2000、 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的冷热点分布图 Fig.6 Cold and hot spots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 2000 and 2010

投资要素 消费要素

注: **、 *分别表示在 0.01、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第1期

李月娇 等: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15

成影响, 而 2010 年与流入人口规模显著相关, 说明 县级城市流入人口在 2010 年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4 讨论
从 2000 年、 2010 年广东省各区域流入人口占 总流入人口比例来看, 2010 年珠三角地区流入人口 占总流入人口比例较 2000 年有所下降, 但依然高达 90% 以上, 珠三角地区仍然是广东发展的前沿地 区。但过多的人口涌入对区域的资源环境压力是 非常大的。周纯等(2003)对珠江三角洲的土地承载 力进行研究, 发现按国际标准来衡量, 珠三角内深 圳的人口已经超载, 东莞、 广州处在临界边缘。胡 锋 (2012) 对 2005-2010 年珠三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进行研究, 发现珠三角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已渐趋 饱和, 水质污染所引起的水质性缺水现象严重。2010 年, 肇庆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有 40.44%; 广州、 深 圳废水排放总量在 10 亿吨以上, 江河水质达标率广 州为 21.4%、 深圳为 20%、 佛山为 33.3%。土地资源 的稀缺性问题也日渐突出, 以佛山为例, 未利用土 地面积只有 9%; 另外, 传统能源的低效率使用也加 剧了珠三角地区的空气污染, 2010 年广州市 3 个监 测点的区域空气质量 Ⅲ 级及劣于 Ⅲ 级的比例平均 介于 34.9%~51.6% 之间。珠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的 过载, 迫切需要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向周围 区域转移, 减轻人口的压力。粤北、 粤东、 粤西地区 资源丰富。粤东的潮汕平原, 是广东省的第二大平 原, 土地肥沃, 地形平坦, 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粤北 山区的土地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居多, 区域 内矿产资源、 林木丰富; 粤西北部有大片山地, 沿海 平原和台地相间分布 ( 刘昭云, 2010)。这些地区人 口压力较小, 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较低, 在未来广 东省的人口转移和产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0-2010 年, 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与人口和 产业分布相关的政策。 2002、 2005、 2008 年广东省 委、 省政府相继颁发 《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 《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 产业转移的意见 ( 试行)》 、 《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 动力转移的决定》 等文件, 推进珠三角劳动密集型、 资源型产业等向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 旨在推 动广东省空间协调发展,, 缩小省内区域发展差距。 在上述政策的影响下, 各地也兴建了许多开发 区或产业园区。 2004 年, 广东省委、 省政府首次提 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

园。截至 2009 年 4 月, 广东全省已认定产业转移园 32 个, 14 个欠发达地市已至少有 1 个产业转移园 (吴汉贤等, 2010)。 以深圳市为例, 据深圳市贸易工业局 2007 年 6 月的调查, 该市共有 18 个工业行业出现 “企业外 迁” , 罗湖、 南山、 宝安、 龙岗 4 区已经外迁企业 499 家, 另有 20 多家打算外迁。外迁的企业以机械制 造、 电子元器件、 塑料制品、 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传 统产业为主, 约占外迁企业总数的 58% , 迁往地多 为广东的东莞、 惠州、 河源等地以及湖南、 江西、 山 东等内地省份(胡谋, 2007)。2000-2010 年深圳人口 迁入率从 47.07% 降到 37.36% , 表明劳动密集型产 业外迁对珠三角地区流入人口所占的比例和分布 起到了很大作用。 河源市是粤北山区产业转移非常有代表性的 区域。2005-2008 年,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共 引进项目 109 个, 吸引了中兴通讯在内的 30 多家手 机生产企业, 成为新的手机生产重地。该工业园投 资总额 96.63 亿元, 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大幅上涨, 其 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 84%, 税收平均增长率 为 55%, 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示范园区(中国国土资 源报, 2009)。相应地, 2010 年河源市辖区迁入人口 达 15.6 万, 为 2000 年(4.35 万)的 3.6 倍, 10 年间人口 迁入率增加了 14.55%, 增幅在广东省位列第一。人 口迁入率增幅位列全省第二的清远是承接珠三角 产业转移最早和最多的地区, 佛山 ( 清远) 产业转移 工业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 截至 2009 年 1 月, 有 600 多家珠三角企业落户清远, 其中由佛山转移的项目有 207 家, 投资额 300 多亿 元。清远由于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主要经济指标已 连续 5 年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 广州日报, 2009)。与 此同时, 清远市区人口迁入率增幅达 14.07% , 邻近 的清新县人口迁入率增幅也达到了 6.21%。 由此可见, 产业转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 劳动力的转移。 2000-2010 年, 珠三角地区人口迁 入比例下降, 粤北和粤东地区的流入人口比例明显 增加, 粤北山区的韶关市辖区、 清新县、 清远市辖 区、 河源市辖区、 云浮市辖区, 粤东潮州市辖区、 潮 安县, 人口迁入率都有很大程度提升, 其中河源市 辖区和清远市辖区人口迁入率增加了 14% 左右。 流入人口中心向西北方向转移, 流动人口的空间聚 集度下降。这说明广东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起到了实效,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带动 了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以及劳动力的转移。

116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4 卷

5 结论
(1) 流入人口数量增多, 但分布格局总体稳定, 流入人口的聚集度略有下降。广东省 2000-2010 年 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 有 78.4% 的行政单元流入人口不同程度增加, 流入 人口增长超过 10 万的行政单元集中于经济发达的 珠三角地区,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 粤西、 粤北地 区的流入人口数量下降。这使得广东省原本不均 衡的人口分布格局因流入人口的不均衡进一步拉 大了地区人口密度的差距。从人口分布的重心来 看, 2000、 2010 年的流入人口重心都在东莞市, 重心 位置略向西北方向移动, 但位移很小, 总的来说广 东省流入人口空间格局较为稳定。 流入人口在空间上存在集聚分布, 空间正自相 关性较强, 呈现高高或低低的聚集现象。表明流入 人口在地理上不是随机分布, 而是呈现一定的空间 集聚模式, 且该集聚模式与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形 特征等要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 2000-2010 年流 入人口空间自相关的结果看, 流入人口空间格局短 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但流入人口空间结构缓慢地 向合理布局方向过渡。 (2) 广东省流入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密 切, 但分布格局与当地产业转移政策相关。广东省 产业转移的同时, 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劳动力的转 移。珠三角地区人口迁入比例下降, 周边地区则升 高, 流入人口中心向西北方向转移, 流入人口的空 间聚集度下降。人口迁入率变化格局与产业转移 格局基本一致, 说明广东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起到了实效, 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 带动 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转移。 经济增长要素和投资要素始终是广东省人口 流入的主要拉力, 且拉力作用逐渐增强。地市级城 市由于商业发达, 消费因素也成了吸引人口流入的 主导要素; 在县级城镇中, 由于近年来城镇化水平 不断提高, 使得社会发展要素对流入人口的拉动作 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县域尺度的人口流入和产业 布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南生, 李靖. 2008. 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 究[J]. 中国人口科学, (4): 2-10. [Bai N S, Li J. 2008.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 mig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4): 2-10.] 广州日报. 2009. 清远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谁的选择 [N/

OL]. 2009- 01- 23[2014- 09- 23]. city/2009- 01- 23/109198.html. [Guangzhou Daily. 2009. Qingyuan chengjie zhusanjiao chanye zhuanyi shi shuide xuanze[N/OL]. 2009- 01- 23[2014- 09- 23]. com.cn/city/2009-01-23/109198.html.] 胡锋. 2012. 珠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D]. 广州: 暨南大 学. [Hu F. 2012.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ities[D]. Guangzhou, China: Jinan University.] 胡谋. 2007. “放雀引凤” 深圳转身[N]. 人民日报, 2007-12-03 (6). [Hu M. 2007. "Fangque yinfeng" Shenzhen zhuanshen. People's Daily, 2007-12-03(6).] 李路. 2008. 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 上海: 复旦大 学. [Li L. 2008. Guandongsheng liudong renkou qianyi yuanyin fenxi[D]. Shanghai, China: Fudan University.] 刘昭云. 2010.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 [J]. 经 济 地 理, 30(5): 723- 727. [Liu Z Y. 2010. Differenc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dong[J]. Economic Geography, 30(5): 723-727.] 刘玉. 2008. 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 [J]. 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8(1): 139-144. [Liu Y. 2008.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8(1): 139-144.]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等. 2006.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 发展关系若干解释 (1990, 2000)[J]. 地理研究, 25(5) : 765-775. [Lu Q, Wang G X, Yang C Y, et al. 2006. Some explanations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nge of migra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in regions of China, 1990 and 2000[J]. Gegraphical Research, 25(5): 765-775.] 陆淑珍. 2009. 人口迁移: 基于广东省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 [J].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7(12): 129- 132. [Lu S Z. 2009. Renkou qianyi: jiyu Guangdongsheng quyu chayi de bijiao fenxi[J].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7(12): 129-132.] 马颖忆, 陆玉麒, 张莉. 2012.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J].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31(2): 167- 175. [Ma Y Y, Lu Y Q, Zhang L. 2012.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with data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1(2): 167-175.]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 2005.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 区域差异研究 [J]. 地理科学, 25(4): 393-400. [Meng B, Wang J F, Zhang W Z, et al. 2005. Evaluation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5(4): 393-400.] 潘竟虎, 李天宇. 2009. 甘肃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 素 的 ESDA 分 析 [J]. 统 计 与 信 息 论 坛, 24(9): 62- 66. [Pan J H, Li T Y. 2009.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population mobility in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ESDA[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4(9): 62-66.] 王桂新, 董春. 2006.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第1期

李月娇 等: 2000-2010 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17

[J]. 人口与经济, (3): 55-60. [Wang G X, Dong C. 2006. The research on migration regional patterns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Population & Economics, (3): 55-60.] 王劲峰, 廖一兰, 刘鑫. 2010. 空间数据分析教程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Wang J F, Liao Y L, Liu X. 2010. Kongjian shuju fenxi jiaocheng[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吴汉贤, 邝国良. 2010. 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 科技管 理研究, (15): 68-71. [Wu H X, Kuang G L. 2010. Motivations and effects in Guangdong industrial transfer[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5): 68-71.] 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 2008. 广州流动人口特征及空间差 异分析[J]. 热带地理, 28(3): 259-264. [Yao H S, Xu X Q, Xue D S. 2008. 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in Guangzhou[J]. Tropical Geography, 28(3): 259-264.] 叶健夫, 彭启鹏, 黄春红, 等. 2003. 广东流动人口研究[J]. 南 方人口, 18(1): 54-64. [Ye J F, Peng Q P, Huang C H, et al. 2003. Floating population in Guangdong[J].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8(1): 54-64.] 张文彤. 2004. 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Zhang W T. 2004. SPSS tongji fenxi gaoji jiaocheng[M]. Beijing, China: High Education Press.]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 以转移促升级: 广东河源产业转移 工业园建设纪实[N/OL]. 2009-02-16[2014-09-23]. www.mlr.gov.cn/xwdt/dfdt/200902/t20090216_684759.

htm. [China Land and Resources. 2009. Yi zhuanyi cu shengji: Guangdong Heyuan chanye zhuanyi gongyeyuan jianshe jishi[N/OL]. 2009- 02- 16[2014- 09- 23]. www.mlr.gov.cn/xwdt/dfdt/200902/t20090216_684759.htm.] 周纯, 舒廷飞, 吴仁海. 2003.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 力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6): 16-19. [Zhou C, Shu T F, Wu R H. 2003. A study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Pearl River Delta[J].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 (6): 16-19.] 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 等. 2001.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 素与空间分布 [J]. 地理学报, 56(5): 549-560. [Zhu C G, Gu C L, Ma R H, et al. 2001.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6(5): 549-560.] 朱传耿, 马荣华, 甄峰, 等. 2002.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 结 构 [J]. 人 文 地 理, 17(1): 65- 68. [Zhu C G, Ma R H, Zhen F, et al. 2002.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ese cities[J]. Human Geography, 17 (1): 65-68.] Anselin L. 2003. GeoDaTM 0.9 user's guide[Z/OL]. 2003-06-15 [2014- 09- 23]. ~emch/gisph/geoda093.pdf. Haining R. 2003. Spatial data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from 2000 to 2010
LI Yuejiao1,2, YANG Xiaohuan1, CAI Hongyan1, YU Yuefei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Guangdong Province has been one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that has the largest floating population inflow. Data from the sixth census show that Guangdong had 21497787 inflow population from other provinces, which accounted for 20.61%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 2010. The number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ranked the first in all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Using data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in 2000 and 2010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 (global autocorrelation, local autocorrelation, and cold and hot spot analyses),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2000 to 2010, the number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increased sharply, bu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was stabl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slightly decreased from 2000 to 2010. (2) The number of inflow popul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had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ies. Key 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inflow populat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本文关键词:2000-2010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8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f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