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发布时间:2016-11-25 20:02

  本文关键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过去曾有专家预测(按照总和生育率2.0),我国的人口峰值在2045年将达到16亿人。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
    
    按此预测,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见图1)。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还将长期存在。同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1 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2.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
    
    艾滋病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
    
    2000年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人(见图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2 2000年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数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
    
    3.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见图3)。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尤其要关注庞大老年人群中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见图4),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3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三是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如果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5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
    
    地区之间人口态势差异明显。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新问题。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则生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1978-2003年间全国净增人口3.25亿人,排除迁移因素,东部占33.9%,中部占35.6%,西部占30.5%;中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多数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需要强调指出,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见图5)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见图6),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同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将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有明显增加。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6-1 未来我国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图6-2 未来我国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人数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综上所述,我国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人口数量调控产生重大影响。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突破自然资源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这种变化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关键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2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