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2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25 20:33

  本文关键词:人口规模、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财经大学》 2012年

中国CO_2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吕志鹏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如果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质量,则会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如果过分追求环境质量,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缓慢。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然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研究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Grossman和Krueger (1991)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随后很多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近年来,经济发展不仅使环境遭到了破坏,而且已经影响到了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气候变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温室气体包括多种气体,其中二氧化碳(C02)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最大,而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并且已经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做出了减少碳排放的承诺,同时也在积极兑现承诺。因此本文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对此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本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中国相关部门提供的方法和数据,测算了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归入四川计算,西藏缺少数据)1995-201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由于参数模型可能具有模型设定错误的缺点,不能保证模型的稳健性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目前没有适合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因此,本文首次利用非参数模型研究中国CO2排放的EKC,并且得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结论。首先利用面板数据的非参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中国CO2排放的EKC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中国人均CO2排放的EKC的相关结论。其次,为了更深入的解释中国CO2排放EKC的形成原因,以及深入了解不同收入地区的CO2排放的EKC形态,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29个省份分成三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中等地区、较低地区,然后对这三类地区进行非参数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的CO2排放的EKC形态。 中国人均CO2排放的EKC呈现为N型,两个转折点分别在3.34万元和5.07万元处(2005年为基期),随后分析了产生这种形态的原因,说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虽然在某段时间内有下降趋势,但是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人均CO2排放的EKC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二氧化碳EKC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典倒U型发展路径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接近倒U型的转折点,而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处于倒U型左面的中段,大部分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处于倒U型左面的开始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越平缓,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但是其增长率也越低。例如,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平均值大约为7.4-7.9吨/人),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最低(平均值大约为1吨/万元GDP);而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平均值约为4.4-4.5吨/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最高(平均值约为8.5吨/万元GDP),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最后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以及难以减少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一应尽快完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价值估算,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资源禀赋、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等,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同时制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规定碳排放标准,征收碳排放税。第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第三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核电、水力、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等清洁能源。第四要提高公民节能减排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的取暖和用电。通过以上方式可有助于减慢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速度,缩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形成过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峰值,尽快达到经济发展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双赢区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X19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萍;余厚强;;EKC拐点类型、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6期

2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3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4 周先波;李钜威;杨逢利;;关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估计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6 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11期

7 曲如晓;江铨;;人口规模、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年02期

8 周先波;田凤平;;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差异性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恩格尔曲线模型的非参数估计[J];统计研究;2009年03期

9 郑丽琳;朱启贵;;中国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性研究[J];统计研究;2012年05期

10 林江;黄亮雄;孙辉;;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吗——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非参数估计[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彦书;面板数据的非参数估计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施美霞;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晏永刚;任宏;况明玥;;区域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梅林海;谭轶;;引入进口贸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7 黄世坤;;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悖论及其破解[J];财经科学;2012年07期

8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9 王素凤;;中国省域能源价格与碳强度协整研究:基于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10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8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吴昊;我国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7 章莉莉;国际贸易与我国工业CO_2排放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许艳萍;国际气候政治博弈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阿玛蒂亚·森;周雷;刘民权;;贸易、城市化与环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高辉;;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科学;2009年04期

7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8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9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查冬兰;周德群;;我国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顾春林;体制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裴辉儒;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卢忠宝;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方小枝;广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计量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慧莹;青海省近15年能源利用及其CO_2排放实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球CO_2最大买家欲向我国购买配额[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5年01期

2 丁寒;大棚蔬菜补充CO_2有利早熟高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1年02期

3 秦正龙;CO_2化学的应用及其发展[J];化工技术经济;1997年02期

4 周邦荣;CO_2萃取的新厂建设项目[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6年18期

5 张鹏程;CO_2 质量及其在包装上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1998年01期

6 胡亚庄;CO_2中国汽车如何面对?[J];汽车与社会;2001年07期

7 ;新型CO_2复合气肥[J];技术与市场;2001年01期

8 任秋君;广东CO_2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J];广东化工;1998年02期

9 鲁青;改变运输方式 减少CO_2排放[J];国际化工信息;2003年10期

10 ;利用放射性微尘寻找土壤中的CO_2[J];中国科技月报;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广;王伟良;金建;;生物能源与CO_2减排领域的热点战略研究方向——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思路及若干科学问题分析[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邹定辉;;长时期的高CO_2浓度生长条件对羊栖菜光合作用没有下调的作用[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冯振刚;;CO_2激光在自体表皮移植术中的应用[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程惠;胡文忠;姜爱丽;田密霞;王艳颖;何煜波;金黎明;;超临界CO_2萃取牡蛎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条件优化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南北红;赵青松;;不锈复合钢板的CO_2半自动焊接[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6 王勇;李海龙;张俊清;赖伟勇;刘明生;;海南香茅油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和筛选[A];海南省药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钟华;蒲彪;胡旭;;超临界CO_2萃取麻疯树籽油工艺的响应面优化[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樊丽华;聂阳;;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研究进展[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营;林日嘉;吴清华;陈水挟;;固体胺纤维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附再生性能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何海;曹寅雪;李爱军;;基于LMDI方法的湖北省工业CO_2排放分解分析:1999-2007[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鸿雁;高功率轴快流CO_2激光器气体流场及热交换的模拟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戴耀;钯催化CO_2、CO的转化及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度;射频板条CO_2激光器的光束特性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东晓;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及其膜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咏莉;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年

7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申俊琦;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CO_2横焊焊缝图像处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夏菲;基于超临界CO_2强化溶液分散法制备营养素脂质体前体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于景金;高浓度CO_2下高羊茅应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善雷;新造船舶CO_2指数计算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曲亚琳;高密度CO_2诱导羊肉糜凝胶的形成因素及机理初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朱赛;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4 朱赛;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5 谢菲;球形活性炭对CO_2吸附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谌艳珍;双台子自然保护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机制与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梁丽丽;超临界CO_2萃取含油污泥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史翠华;CO_2激光写入旋转折变型长周期光纤光栅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李娜;CO_2浓度与铜绿微囊藻生长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孙刚磊;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人口规模、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2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