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客座研究员_《延安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10 13:03

  本文关键词:范仲淹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安大学》 2013年

范仲淹学术思想研究

张俊英  

【摘要】: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世称“范文正公”。不仅具有卓著的政治业绩,而且引导北宋士风,初步开创北宋早期的文风,提倡儒学复兴,在北宋思想学术史上具有开创之功,是开创“宋学精神第一人”,朱熹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本文以范仲淹的学术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学术思想内容的论析为主体,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的考察,论述了范仲淹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梳理了其文集著述,并从易学、经学、儒释、佛道、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范仲淹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和详细的研究梳理,进而通过研究概括总结了范仲淹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同时,希望通过对范仲淹学术思想的研究,为建构学术思想学科研究体系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参考,进而在理论高度上把握学术思想的研究动向。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分析了学术背景,概括了研究现状、研究述评、存在问题,列举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及其思想所包含内容从易学、经学、儒释、佛道、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界定;第一章论述了范仲淹所处的北宋初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和面临内忧外患的具体困境,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从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环境的影响、成长经历的磨砺三个方面论述了范仲淹学术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并对范仲淹的作品流传情况及著作版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梳理;第三章重点详细论析了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及内容:在易学研究方面,范仲淹以《易义》发端,提出《易》兼三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穷神知化的辩证思维、内圣外王的四德学说,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开宋代义理派《易》学研究之先河;在经学见解方面,范仲淹于六经之中求文、道、用之统一,开创“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的治学之路;在宗教态度上,,范仲淹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并整合儒释,兼容佛道,对三教兼收并蓄,融儒释道于一炉;在文学思想方面富有儒家的传统色彩,倡导诗文革新,以丰富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力主“文以载道”、“文质相救”、文道结合、“宗经复古”,振兴士风,经世致用。对不同文体予以不同创作标准,文辞贯道、意淳语真的诗文理论,范围一气、兼容博学的文气说,律体大备、别析体势的律赋理论,以“兴复古道,改革文风”为核心的文学思想,引导或改变着文坛的创作风尚,对后来的理学家文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艺术理论方面,主要针对音乐,反对低级庸俗,荒诞怪异,颓废没落,迷惑人心靡靡之音,亡国之乐。提倡继承创新、健康向上、富有德华、高雅纯正,教人正直善良、亲和团结,奋发愉悦,团结天下万民的音乐。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内容囊括儒学、经学、易学、文学,整合儒释,兼容佛道,其海纳百川的学术内涵与学术视野,在北宋早期思想学术文化界成为众望所归、开风气之先的领军人物;第四章分别从儒学先驱、开端引绪,名儒导师、承前启后,宋学领袖、影响群伦,文坛大师、光耀后世,一代宗师、泽被深远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范仲淹作为北宋儒学家、思想家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结语部分以提纲挈领、纵览全篇对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及内容研究进行概括性总结,并从思想、学术史的发展流变探讨了了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及其形成发展状况。 本文对范仲淹学术思想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易学、经学、儒释、佛道、文学、艺术方面,而是希望通过对范仲淹思想学术体系的研究,去触摸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发展的脉搏,进而反映范仲淹学术思想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融思想史、学术史于一体,力求尝试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方法,以揭示范仲淹学术思想的本质内容和特有性质,以达到对其学术思想的全面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炳良;;范仲淹与北宋《春秋》学[J];东岳论丛;2009年08期

2 郭学信;论范仲淹的儒家风范[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3期

3 李丛昕;范仲淹之祖籍与出生时间地点考[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4 李存山;;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王曾瑜;;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6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7 邹晓蕾;;近年来有关范仲淹思想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刘洪生;范仲淹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郭艳;;范仲淹的文学艺术成就[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刘经华;;范仲淹与宋代士风[J];江汉论坛;199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丽;范仲淹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饶本刚;范仲淹赋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李迪;范仲淹交游考略[D];郑州大学;2001年

4 周兴涛;论范仲淹的文学成就[D];四川大学;2003年

5 田苗;范仲淹交游及其赋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吴楠;范仲淹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孙德春;范仲淹律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吴敏;田益琳;;《老学庵笔记》词语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苏鹏宇;;浅论完颜亮改革对契丹人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常江;;旅游写作学:新学科构建条件与要点[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8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9 王国庆;;试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本质[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10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飞;叶润平;;谈范仲淹、欧阳修赋作语言风格的异同并存现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冰;;《赋谱》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陈植锷;从党争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赵敏俐;20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中国特色的文学史理论体系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诸葛忆兵;;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何新文;张群;;唐代赋论概观[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7 林天祥;论北宋咏物赋的借物言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康锦屏;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赵逵夫;;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赵逵夫;;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俊波;中晚唐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彭红卫;唐代律赋的演进及其特征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迪;范仲淹交游考略[D];郑州大学;2001年

2 周兴涛;论范仲淹的文学成就[D];四川大学;2003年

3 田苗;范仲淹交游及其赋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许波;苏舜钦诗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吴楠;范仲淹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兴亮;北宋士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向素萍;汪藻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民;郭蒸晨;;范仲淹与邹平[J];春秋;2000年04期

2 马立诚;;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J];领导文萃;2007年04期

3 吴铮强;;范仲淹的忧虑(下)[J];国学;2009年10期

4 范兆琪;;范仲淹对封建官僚制度改革的尝试[J];历史教学;1984年04期

5 杜建录;;范仲淹御夏事迹述评[J];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03期

6 养拙;;范仲淹早年的两则史实考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7 李海健;范仲淹人才思想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1年02期

8 走木;范仲淹用人之误:“重近轻远”[J];领导科学;1991年03期

9 陈涌玲;锺建生;;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J];广西财务与会计;1992年08期

10 薛思孝;范仲淹直言三遭贬[J];政府法制;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传家;;不朽的形象 崇高的精神——京剧《范仲淹》礼赞[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李裕民;;再谈范仲淹生母谢氏的身份问题——答李丛昕先生[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丛昕;;有关范仲淹身世的几个问题——兼答李裕民先生[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余元钱;;莆仙籍古今三名人名诗举析[A];福建诗词(第十八集)[C];2008年

5 乔卫平;;论范仲淹庆历兴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张世敏;;张载与王安石变法之比较[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复生;;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下的北宋中期兴学运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井上徹;钱杭;;重新审视宗族的历史性特质[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王书声;;蔡襄历史功绩述评[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红信;朱红亮;;宋代的朋党思想及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戈;[N];陇东报;2005年

2 ;[N];陇东报;2005年

3 通讯员 盛久远 记者 王夏斐;[N];杭州日报;2009年

4 沈伯素;[N];镇江日报;2010年

5 徐喜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任崇岳;[N];光明日报;2006年

7 腾卉荣;[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8 周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朱家康;[N];今日信息报;2006年

10 何勇海;[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筝;宋代外交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张雪红;传播与转型:走向生活世界的宋代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劲松;北宋书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成玮;宋初诗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培友;北宋前中期诗词风貌与文化生态[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贾芳芳;宋代地方政治[D];河北大学;2009年

9 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何婵娟;以嘉祐为中心的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英;范仲淹学术思想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2 王月平;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3 李迪;范仲淹交游考略[D];郑州大学;2001年

4 饶本刚;范仲淹赋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5 李瑜;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意识比较[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6 郭晓岚;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D];辽宁大学;2013年

7 余丽;范仲淹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文娟;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兴涛;论范仲淹的文学成就[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婉婷;富弼与北宋中后期政治[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范仲淹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36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