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戛纳电影节中国获奖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4-02-04 18:20
    1905年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这百余年中,不同时期的电影银幕上,不同时代的各种女性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际遇感染着各个时代的观众。因此,本文关注的对象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活跃于银幕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不可尽数,值得研究的很多。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并集中研究精力,本文谨选择在戛纳电影节上分别获得过金棕榈奖、评委会大奖、评委会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的六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将这六部电影塑造的六位女性人物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结合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来分析电影中所反映的不同时代中国女性面临的生存境遇,以及她们在男权视野下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以下为各章节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对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目前对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介绍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阐述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介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中国电影在戛纳的获奖情况。梳理了戛纳电影节从创办到成长为世界四大电影节之一的整个发展历程,统计并整理了历年来戛纳电影节上获金棕榈奖的影片,总结并分析了中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获奖情况及其特点。 第二章作为“他者”的存在。本章逐一解读了选取的六部影片中的六位女性人物形象。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女性形象的基本含义。其次,分节解读了陈凯歌《霸王别姬》中处于男权围城中的菊仙形象;王小帅《青红》中受控于父权制的女儿形象。杨德昌《一一》中困于都市阴影中的妻子形象;张艺谋《活着》中隐忍持守的家珍形象;姜文《鬼子来了》自由无知的乡野村妇形象;娄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身为男同性恋者妻子的林雪形象,即“同妻”形象;在影片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运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深刻地分析了这六位女性的生存境遇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获金棕榈奖的中国与国外电影中女性形象之比较。本章包含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选择了中国电影《霸王别姬》与新西兰电影《钢琴别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叙事、声音和命运三个角度认真地解读了两位女性的人生际遇和命运结局,探讨了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由男权主宰的社会里,女性形象的异同。第二小节选择了中国电影《活着》与丹麦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女性的弱势地位、底层社会的伟大母亲两个角度入手,解析了女性不仅仅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更是在广阔的社会领域里也遭遇同样的命运。 第四章浅析戛纳电影节评奖与中国电影创作。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戛纳电影节的三条评奖标准:对人性的探索,艺术性和普世价值。希望中国电影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而不是为了获奖而迎合戛纳的眼光。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戛纳电影节与中国电影获奖情况介绍
    第一节 戛纳电影节介绍
    第二节 金棕榈奖
        一 金棕榈获奖影片概况
        二 金棕榈获奖作品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电影在戛纳获奖概况
        一 中国获奖影片统计
        二 中国获奖影片特点
第二章 作为“他者”的存在
    第一节 女性形象
    第二节 中国获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一 具有主体意识在困境中挣扎的女性
        二 被异化而不自知的女性
        三 另类女性——“同妻”形象
第三章 中国获奖电影与外国获奖电影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一节 《霸王别姬》与《钢琴别恋》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一 叙事
        二 视听语言
        三 人物命运
    第二节 《活着》与《黑暗中的舞者》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一 女性的弱势地位
        二 底层社会的伟大母亲
第四章 戛纳电影节评奖与中国电影创作
    第一节 戛纳电影节评奖标准
        一 对人性的探索
        二 艺术性
        三 普世价值
    第二节 中国电影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


本文编号:2326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26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