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四川省科技人才创新的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18:07
【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是竞争的核心问题,可是归根结底,创新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执行主体,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的先导因素。其中科技人才作为知识和科技的重要承载体,构成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的中介桥梁,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当然,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功率都与所处的环境关系紧密,环境好、生态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反之,则人才失,事业衰。优质的环境是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必备“土壤”,更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哪里的环境好,人才就自然而然地流向那里。当前,四川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加快推动全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决定了新时期治蜀兴川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近年来,在全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省的人才创新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与大规模聚集科技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意识缺乏、人才政策“碎片化”现象突出、科技人才发展刚性投入不足、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支持科技人才创新的人文环境还不理想等问题。可见,加强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建设,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力,提高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对人才创新环境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学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为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发现,已有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地区创新环境自身建设的研究上,很少从国家创新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科技人才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力量,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在其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理论、制度层面上外在地指导着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间接地提出了地方创新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将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对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四川省科技人才创新的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当地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具体概况,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全省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整体状态与存在的问题。首先,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架构了科技人才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阐明了科技人才创新和创新环境的相互关系,从学科理论、战略理论和区域理论三个方面厘清区域创新环境建设的理论支撑点,并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界定了人才创新的科学内涵。其次,为了找出环境系统中影响科技人才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影响人才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的几个重要环境因素进行了细化的相关性分析。最后,结合收集到的文字、数据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论析了四川省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四川省创新环境的具体现状,借鉴北京、上海、湖北典型地区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建设经验,提出了优化四川省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可供选择的基本路径,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区域创新环境发展的着力点。研究发现,科技人才创新与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四川省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十三五”建设,必须要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聚全省之力着力打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持续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热情,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然而,创新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工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面推进,科技人才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围绕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研究也将会更加深入。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64.2;N0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科技人才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图之处以新的视角考察了四川省科技人才创新环境问题。将科技人才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代背景之下,将创新驱动实质立论依据,分析研究四川省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建设问题,以期环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研究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探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天然自一、证伪主义对创新的启示,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体识的综合运用,展现与其他同类型课题不同的研究视角。基于调查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切实了解四川省科技人才对创需求,使研究更深入,更能切中要害。

结构图,区域创新体系,同心圆,结构图


之间互相分工协作、互相支撑,产生区域创新,这样的组织体系就是区域创统。此后,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国外学术界,并在上个九十年代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周亚庆、张方华(2001)①二人认为,作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在一定社会区域范围内,技、经济、教育、文化、政府、企业等诸多要素形成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和体制。邵云飞,谭劲松(2006)②二人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梳理区域技新能力形成机理发现,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环境构成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四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通过互相联系、互响、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在一区域空间范围内;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创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沟通、交流,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实现区域、文化、社会的创新发展。因此,可大致将区域创新系统大致分为主体要素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三部分,如图 2-1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征西;;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J];西部资源;2013年05期

2 王新山;测绘人才创新教育探析[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3 冯英忠;卢泽楷;;高校实验室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年01期

4 卢艳玲;;影响我国人才创新素质的因素分析[J];创新科技;2012年09期

5 叶宪军;张凯;姜健;;通信人才需求与素质要求探析[J];河南科技;2013年10期

6 张亦文;;浅析新时期如何做好人才工作[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7 吴劲松;;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加快集聚创新人才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J];安徽科技;2012年07期

8 许宁;;“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J];今日科苑;2011年24期

9 ;建设人才特区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J];安徽科技;2013年02期

10 胡强;潘植华;葛曼曼;;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就和经验[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C];2008年

2 赵森林;李秀兰;;论创新人才及开发管理[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金发;张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分析[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4 ;改革开放30年人才队伍建设成就与经验[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乔玢;;从发展首都经济看高素质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何星蓉;;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7 冯陵;;20年海南人才发展的研究与思考[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干武东;;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9 高朝明;;留住人才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A];中国西部人才强国战略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林良洲;王吉斌;向建胜;;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仲祖文;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吕组言;保护创新人才就是保护生产力[N];吕梁日报;2011年

3 记者 朱科;汇聚高端人才助力转型升级[N];襄阳日报;2013年

4 记者 肖芳;我市再次重奖人才每人10万[N];西宁晚报;2014年

5 记者 苗志磊;突出项目和人才支撑 谋求县域经济更大发展[N];邯郸日报;2014年

6 张继进;解放人才[N];人民日报;2003年

7 中共渭滨区委书记 周义;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N];宝鸡日报;2007年

8 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 辛梓 苏常亮 范瀚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9 记者  陆慕寒 通讯员  程树青;齐荣公司实施人才创新工程[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郝荣峰;引进人才 更要引进精神[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步德胜;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成应斌;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思与机制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成;杭州市富阳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周蕾;苏州市吴江区政府人才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光熙;人才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发挥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郭鑫鑫;人才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于长舰;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的识别与价值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阿兰;眉山市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春浩;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8 周佳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潜质人才职业成长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杜弼云;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张静;广州市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3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733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