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视域下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2-02-10 16:14
  随着新型网络安全风险的泛化以及新技术新应用的涌现,网络安全人员的基础性价值逐渐凸显,使得各国不断深化对"人的因素"的认识.作为我国网络空间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其配套制度从宣传教育、鼓励支持、人员赋能、反向约束等方面体现出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对"人的因素"的考量.在将顶层设计落实到制度实施的持久攻坚中,我国须保持围绕"人"的立法政策的稳定性,调动社会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多元化人才培养,培育能有效支撑网络强国建设的网络安全文化. 

【文章来源】:信息安全研究. 2019,5(11)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人的因素
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体系下的“人的因素”考量
    2.1 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安全意识
    2.2 鼓励支持,保障人员合理流动
    2.3 加强赋能,提高人员保障能力
    2.4 反向约束,划定人员行为边界
3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未来愿景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政策经验及启示[J]. 王远桂,李晓伟,陈诗洋.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8(09)
[2]美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 刘洋.  电子政务. 2018(01)
[3]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需要机制和模式创新[J]. 王春晖.  通信世界. 2017(10)
[4]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J]. 杨良斌,周新丽,刘思涵,桑梓森,王瑾.  情报杂志. 2016(12)
[5]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 陈钟,陈兴蜀,王文贤,叶晓鸣.  中国信息安全. 2015(11)
[6]网络安全文化的法律对策研究[J]. 戴天岫,马民虎.  图书与情报. 2007(01)



本文编号:3619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619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