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1945

发布时间:2016-11-13 18:02

  本文关键词: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湘潭大学》 2008年

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1945-1960)

柳绩  

【摘要】: 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正式建立同盟关系。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废除援助合同、撤退在华专家,这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实质上的分裂。作为冷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中苏同盟的形成以及瓦解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关系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两国关系经历了结盟、蜜月、分歧与争论以及分裂等阶段。中苏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中苏同盟的分裂对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及世界局势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课题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现实、客观的态度,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呈现中苏两国从结成同盟到同盟分裂这段时期中的中苏关系,从而找出中苏同盟分裂的根源,进而为我国当今处理中俄关系乃至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二战后的中苏关系错综复杂,这其中夹杂着中美苏和国共三国四方的激烈较量。本文把1945年到1960年的中苏关系分为同盟建立的背景、结成同盟和同盟的演变及分裂三个部分,通过考察和梳理这一时期发生在中苏两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本身入手,分析条约签订的过程以及条约本身存在的问题,阐述同盟成立直至分裂的原因。中苏同盟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认为中苏同盟分裂的原因在于同盟条约签订的艰难性及本身存在的隐患,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苏同盟本身存在的问题,包括中苏同盟形成基础的脆弱性、同盟主体的差异性和同盟的特殊性。 中苏同盟分裂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阻断了苏联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且最终导致中国退出冷战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我们从中苏同盟分裂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必须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虽然中苏同盟早已成为历史,但是,认真总结中苏同盟分裂的经验教训,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段历史,而且对今天中国的外交决策和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1 章 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10-27
  • 1.1 中苏同盟建立的背景10-18
  • 1.1.1 二战结束后的中国局势10-13
  • 1.1.2 国共内战期间的中苏关系13-17
  • 1.1.3 刘少奇访苏与中共“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立17-18
  • 1.2 中苏同盟的建立18-20
  • 1.3 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及分裂20-27
  • 1.3.1 朝鲜战争期间的中苏关系20-22
  • 1.3.2 苏共二十大之后的中苏关系22-27
  • 第2 章 同盟分裂的原因27-40
  • 2.1 同盟条约签订的艰难性及存在的隐患27-30
  • 2.2 隐患的扩大30-32
  • 2.2.1 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30-31
  • 2.2.2 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事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31-32
  • 2.3 中苏同盟分裂的深层次原因32-40
  • 2.3.1 同盟形成基础的脆弱性与同盟的分裂32-34
  • 2.3.2 同盟主体的差异性与同盟的分裂34-35
  • 2.3.3 中苏同盟的特殊性与同盟的分裂35-40
  • 第3 章 同盟和分裂的影响及启示40-46
  • 3.1 同盟和分裂的影响40-41
  • 3.2 同盟分裂的启示41-46
  • 3.2.1 必须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两者及两者之间的关系41-43
  • 3.2.2 必须正确处理好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5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景红霞;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D];山西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2 郝宇青;论苏共执政模式的特征[J];俄罗斯研究;2004年01期

    3 刘爱华;关于中苏关系的历史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李鹏;意识形态的主观建构和中苏关系的破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J];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留宝;罗国辉;;多重权力网络下的秘密组织——以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富文;张磊;;试论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潘正祥;中苏论战的主要观点及简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苏盾;再论中共抗战后期军事战略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7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8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9 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10 唐正芒;毛泽东论中国大革命胜利考析——兼论对陈独秀的历史评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洋;;中苏恩怨的一个缩影——河南焦作中马村竖井建设(1955-1970)[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郑克军;;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3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4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7 姜铁军;;淮海战役的简要经过、基本特点及历史意义[A];铁流——纪念淮海、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C];2008年

    8 双传学;;试述毛泽东早期“自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博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办的背景与动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巧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探微[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严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廉政理论的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2期

    2 陈勇勤,和旭超;“一五”计划与50年代共和国经济[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张伟;;一五计划前苏联帮了不少忙[J];党的建设;2006年03期

    4 沈志华;;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在华回顾[J];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04期

    5 顾保孜;;“一五计划”出台前后[J];湘潮;2009年02期

    6 王文珍;刘瑛;;李富春与“一五”计划[J];湘潮;2010年05期

    7 代红侠,徐家林;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启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晓明;杨留堂;;从引进到赎回:新中国初期的中苏合资企业——基于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分析[J];湖湘论坛;2009年02期

    9 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10 贾艳敏;陈云与“一五”计划的编制及实施[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2 邢和明;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认识的演变(1949—1976)[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瑞涛;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的历史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静;1950-1960年代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7年

    4 石文文;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丹丹;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于燕妮;周恩来与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吉安;毛泽东的对苏战略与抗美援朝[D];延边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若·梅德韦杰夫;并非军备竞赛毁灭了苏联[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1期

    2 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3 郝宇青;合法性:苏联剧变的一种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李丹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历史考察──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J];世界历史;1994年01期

    5 李丹慧;;最后的努力:中苏在1960年代初的斗争与调和——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6 沈志华;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沛;;毛泽东、赫鲁晓夫的个人冲突与中苏关系破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辛志军;;比较毛泽东两访莫斯科看中苏关系的变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余娟;吴丽娜;;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1期

    4 陈宜淳;1949—1959年毛泽东与中苏关系述论[J];福建党史月刊;1994年03期

    5 罗睿;;刘少奇访苏与中苏关系的新开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胡长明;;毛泽东、周恩来处理中苏关系的思想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军;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历史性会晤[J];党风通讯;2000年10期

    8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潘琪;;高岗:在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斯大林特使如是说[J];人民文摘;2003年08期

    10 徐成;论中苏关系对毛泽东社会发展战略嬗变的影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景河;;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若干问题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马驰;;毛泽东与战后中美苏关系[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苏开华;;大革命前后斯大林路线与毛泽东路线比较研究[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4 姬文波;;毛泽东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50~1954年)[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6 姚桓;肖纯柏;;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及其意义[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惠英;;建国初期毛泽东“一边倒”战略的选择[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丽雅;;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为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所做的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吉木;;在领袖之间玩弄权术的陈伯达[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 罗韬;[N];南方周末;2008年

    2 朱仲丽;[N];人民日报;2003年

    3 姚昱;[N];南方周末;2007年

    4 马长虹;[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叶玲玲;[N];中国国防报;2007年

    6 郑健;[N];解放军报;2009年

    7 刘保富;[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N];人民日报;2001年

    9 刘锡诚;[N];文艺报;2003年

    10 ;[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2 张勇;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海儆;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汪绪永;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刘爽;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素立;毛泽东国家安全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肖南龙;毛泽东建国后思想改造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宋紫;毛泽东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绩;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1945-1960)[D];湘潭大学;2008年

    2 罗赟;领导性格与外交决策[D];外交学院;2008年

    3 潘小亮;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帆;毛泽东访问苏联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尤金(Eugène Zagrebnov);1950-1960年中苏分裂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年

    6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曙岩;毛泽东外资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赵东苹;毛泽东美国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臧平;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铁;论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73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d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