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评析

发布时间:2016-11-14 19:31

  本文关键词:“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鲁东大学》 2015年

“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评析

郭晓芳  

【摘要】: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简称,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旨在为美国提供一个更安全、灵活、稳定的货币和金融体系。货币政策则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美联储通过对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来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进而对整个经济进行有效地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发展,公开市场操作以其主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的优势,已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1987年8月,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走马上任,出任美联储第13任主席,从而开启了美国长达18年之久的“格林斯潘时代”。在他掌管美联储期间,联储顺应美国经济和金融发展要求,对货币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调整。在中介目标上,联储决定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而改为调控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而在最终目标上,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抑制,,经济增长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低通货膨胀下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就成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调整后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鲜明的“格林斯潘特色”,他对自由市场机制的信奉、对通货膨胀的深恶痛绝、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坚定维护都体现了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二是政策的前瞻性和公开性,货币政策效应的滞后性特点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要想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货币政策的公开和透明则能够使其更好地与市场进行沟通,引导市场对利率的变动形成合理和可能的预期,确保市场稳定,减小经济动荡;三是连续微调的利率政策,温和的微调是为了防止美联储由于利率调整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与震荡,为美国经济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中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提供条件。 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系列调整,顺应了当时的美国经济和金融发展趋势,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长达117个月的经济扩张,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创造了低通胀、低失业和高增长的“两低一高”经济奇迹。但该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对市场的放任与纵容使美国股市在经历了1995-2000年长达5年的大牛市之后轰然倒塌,美国经济超长繁荣局面宣告结束,随之陷入战后第10次衰退泥沼。而2001-2004年极为宽松的低利率政策则为房地产市场泡沫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危机后的美国经济深受重创。因之,格林斯潘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从2008年危机前的“神迹”沦落为“祸水”。 对“格林斯潘时代”联储货币政策的评价,我们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我们不能在肯定其对美国经济带来积极作用的时候忽视了其对网络股泡沫、房地产泡沫的推波助澜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其独立性也仅是政府内的独立,其货币政策作为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也只是一个工具,它不能解决经济存在的全部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27.12;K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2 宋玉华,江乾坤;“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6期

3 卢锋;刘鎏;;格林斯潘做错了什么?——美联储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01期

4 严红波,曹宗明;论9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特征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5 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年20期

6 钱立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及其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J];世界经济;1996年10期

7 陈敏强;;2004~2006年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J];世界经济;2006年03期

8 丁晓钦;尹兴;;格林斯潘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房地产泡沫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年03期

9 徐春铭;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亚太经济;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郭志恩;;浅析《门罗宣言》的出台及英国的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雪梅;;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趋势[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J];八桂侨刊;2007年04期

5 谢婷;马杰;张真真;;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赵云;;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马真虎;;论《永别了,武器》的警世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J];财经科学;2008年07期

9 申宏丽;;美国次贷危机与现代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J];财经科学;2009年03期

10 宋斌;;次贷危机与我国住房信贷风险防范[J];财经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顾伟;陈丽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胜兰;;次贷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3 张杰;;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危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4 杨云珍;;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两党制的演变及其适应性分析[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兴赛;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杨洁涵;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光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肖志兴;我国金融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计量分析:基于参数法和非参数法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爽;尼克松总统的岁入分享改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4 田利;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税收优惠法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正宇;科德尔·赫尔外交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继婷;查尔斯·埃文斯·休斯的早期政治和外交生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海文;林登·约翰逊政府国内改革再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军;美国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解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汤毅;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罗天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当今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2007年09期

2 余永定;2004年世界经济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1期

3 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年02期

4 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年2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萍;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五大金融性因素——兼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现状及发展要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方兴起,杨伟东;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环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沁清;;浅论《管子》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思想[J];管子学刊;2009年01期

4 王春丽;刘义圣;;货币政策的利率微调问题试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5 杨凌云,徐学庆;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6 姚兆余;北宋货币政策发展演变述论[J];史学月刊;1994年06期

7 李心丹,傅浩;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贾华芳;1998年我国货币政策效用之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宋国青;;货币政策仍宜紧不宜松[J];华人世界;2007年11期

10 叶檀;;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刹车[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珂;时光;;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出现倒‘V’型转变原因浅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4 许晋波;;新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5 刘降斌;潘慧;;我国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基于1998-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7 李琳;赵世君;吴冰晶;;企业对外投资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艳秀;;经济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比较[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9 李翀;;关于近年来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力度的存疑[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10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江山 王迎晖;[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何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林妙云;[N];中国审计报;2006年

4 周明;[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鲁政委;[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林纯洁;[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李扬;[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王东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杨雪婷;[N];北京商报;2007年

10 冀远;[N];证券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尚学;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虹檠;多重二元结构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的微观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媛媛;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侯超惠;论中国的货币政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李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货币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9 吴丹;支持货币政策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雷国胜;货币政策的动态优化与调整[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光灏;基于省际数据的央行统一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孙敬祥;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萍;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演进及其效果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卞立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朱建勋;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昀;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D];兰州大学;2009年

7 申岚;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陈飞;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于倩;试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货币政策措施与取向[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 韩梅;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74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