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6-11-20 11:02

  本文关键词: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12年

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

蔺晓林  

【摘要】:在冷战骤起的那个特殊年代中,受到现实威胁的国家安全问题使共产主义与“美国主义”之间存在的理念冲突被无限放大。而虚实掺杂的内外威胁在美国内部引发的社会焦虑,催生出了要求捍卫“自由世界”的广义“麦卡锡主义”,但是当反共的思潮随着内外局势的恶化而逐渐走上极端时,崇尚极端而咄咄逼人的狭义“麦卡锡主义”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带动整个美国社会开始了一段脱离“自由轨道”的历史。期间,原属正常的社会应对之举,被“剑走偏锋”式的疯狂反击所取代。这种极端反共的反击方式,既在理念中违背了美国社会所主张的“自由”原则,也因捕风捉影式指控的泛滥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到了美国既有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理念。然而,由于民主制度所提供的司法保障、追求自由的理想及其提倡的宽容精神,为美国社会走出黑暗、重返常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有三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麦卡锡主义”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并对本文要展开讨论的两种概念下的“麦卡锡主义”做出界定。狭义“麦卡锡主义”的指代范围限定在仅包括参议员麦卡锡本人及聚在其身边的追随者在1950年至1954年间的言论和活动;而与麦卡锡的行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独立个人或团体在40年代末至50年代间的言论及活动、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反共潮流,则以广义“麦卡锡主义”统而言之。 第一章主要介绍冷战初兴的形势下,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运动从价值理念到现实国家安全上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并以乔治·凯南对共产主义的判断为例,分析美国高层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识、以及两种价值理念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继而以轰动一时的几起间谍案件为例,探讨苏联间谍对美国国家安全所构成的现实威胁,及社会中敌对情绪日渐明朗化的趋势。正是共产主义运动从价值理念到现实安全问题上对美国构成的双重威胁,为广义“麦卡锡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时代条件。 第二章着重介绍广义“麦卡锡主义”的社会、思想根源及其发展壮大情况。由于共产主义理念与美国社会历来所奉行的自由主义传统格格不入,故而,无论是杜鲁门政府的“忠诚-安全计划”,还是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活动,抑或“华道夫声明”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的介入,都是美国社会在面对苏联和共产主义运动构成的双重威胁时采取的应对之举。同时,由于民主制度的种种制约,政府以合法手段处理间谍活动、颠覆宣传等特殊问题时颇显捉襟见肘,而民间力量的自发抵制则是促使广义“麦卡锡主义”所代表的反共思潮不断积聚壮大的重要因素,并构成了麦卡锡时代的重要特征。 第三章主要介绍麦卡锡的个人经历及狭义“麦卡锡主义”取代广义“麦卡锡主义”的过程,并对狭义“麦卡锡主义”兴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民主制度因素做出探讨。本章在简略叙述麦卡锡的生平后,以共和党的支持为例介绍麦卡锡掀起反共巨浪的一个重要幕后因素,并对麦卡锡成为时代象征的原因和迅速走向衰落的原因做出探讨。狭义“麦卡锡主义”的泛滥,实际上已经使美国社会笼上了“极权”的阴影,这恰与广义“麦卡锡主义”滋生之初的本意背道而驰,也严重损害了美国所坚持的“自由原则”。同样,正是对自由理念的追求和司法程序对公民权利提供的有效保障,为麦卡锡时代的悲剧提供了最后的司法救济,使得美国社会在那个以自由名义而反自由的年代中仍有底线,不致滑向无尽的深渊。 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讨论内容做出了总结。简言之,广义“麦卡锡主义”滋生于对自由价值观念的捍卫,狭义“麦卡锡主义”则因危及自由原则而遭唾弃。尽管麦卡锡时代被指责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但恰是在这段黑暗之中所体现出的以司法为保障、追求自由的理想及其宽容的精神,或许才是最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71.2;K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骏千;YES and NO——且说麦卡锡和麦卡锡主义[J];读书;1994年07期

2 韩景芳;;《晚安,好运》:美国新闻记者与麦卡锡斗争的历史纪录[J];电影文学;2009年21期

3 董鼎山;;受了麦卡锡主义迫害的作家[J];读书;1980年11期

4 倪世雄;;麦卡锡养女谈麦卡锡[J];国际问题资料;1985年15期

5 金重远;巴尔干和冷战的爆发[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5期

6 吕雪峰;;丘吉尔与斯大林划分东南欧势力范围:俄国档案中的百分比协定[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6年02期

7 吴原元;;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的中共党史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12期

8 孙超;;美国史学界关于麦卡锡主义的争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鸣生 ,黎建江;冷战中的恐怖结构:从麦卡锡主义到红色猎杀[J];天涯;2000年06期

10 艾纳;;麦卡锡主义的反共阴谋——论美国统治集团宣布美国共产党非法[J];世界知识;1954年1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春梅;麦卡锡主义的兴衰[D];吉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军;;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实体正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2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蔡志军;朱熹与图斐利理性主义特色的确认与比较——兼论“李约瑟难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欧阳军喜;;历史要重演吗?——1948年的周鲠生、胡适之争及其意蕴[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余昌谷;典型的突出性格特点续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杨积讯;;宪法修改程序刚性及其稳定价值——以美国联邦宪法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贾韶罡;;“比萨拉比亚问题”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王卓;;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政策(1948-1953)研究史料述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尹玲;;美国占领下的冲绳(1945-1972)[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前红;严晗;;中外学术自由权的宪法保障比较[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梅仁毅;;亨廷顿的《我们是谁?》与当前美国移民争论中的僵局(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文化研究路向[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小冲;;1943~1945年台湾光复前后史事述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因素”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合作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聂运麟;;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浦啟华;;反思前苏联亡党亡国需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霍跃;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滕帅;追寻缓和:英国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楠;美国反倾销法早期发展轨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广峰;战后国际格局下的琉球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刁敏恒;美国宪法对政治言论自由之保护与限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胡全堂;行政行为伦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曾理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与稳定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郑英超;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处理机制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春泉;国家档案收回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美妹;走向行政问责[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希;麦卡锡主义的闹剧与悲剧[J];读书;2000年11期

2 王缉思;1945—1955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后果[J];美国研究;1987年01期

3 杨忠民;麦卡锡及其主义的终结[J];书屋;2002年03期

4 孙超;;美国史学界关于麦卡锡主义的争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建平;在“公平施政”的旗帜下——杜鲁门政府内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麦卡锡主义的幽灵正在复活[J];英才;1999年06期

2 ;开阔视野[J];当代广西;2009年10期

3 刘山;;《考克斯报告》和新麦卡锡主义[J];世界知识;1999年12期

4 阎学通;;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及其危险[J];世界知识;1997年12期

5 奥奈达·J.梅内托;吕增奎;;麦卡锡主义的第三波[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10期

6 黄晴;;布什的“病态怀疑症”[J];环球人物;2007年21期

7 ;你只能缄默不语[J];世界知识;2001年18期

8 卢峰;;从美国宪政事件谈其宪政缺失[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9 刘鸣生 ,黎建江;冷战中的恐怖结构:从麦卡锡主义到红色猎杀[J];天涯;2000年06期

10 张泽;;论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文贤;;幽默为何是“黑色的”?——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哲理与象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袆珉;[N];世界报;2006年

2 李永敬;[N];检察日报;2003年

3 程晓筠;[N];东方早报;2008年

4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建友;[N];光明日报;2005年

5 郝铁川;[N];检察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姚志峰;[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张成;[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张健;[N];中华新闻报;2004年

9 许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李公昭;[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官进胜;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宛;美国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向度的历史考察(二战后~199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晓林;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卢春梅;麦卡锡主义的兴衰[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宝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燕奉青;虚假的反叛者与被操纵的文化符号[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娜;以历史视角解读戈尔德的《没钱的犹太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献华;冷战中的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金萍;论媒体与政府的多极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李允;负疚及救赎:论阿瑟·米勒五部剧中司法意象的道德含义[D];南京大学;2011年

9 罗梅;当代犹太人的美国梦悲剧[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葛兆富;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兴衰成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3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83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