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唐五代海上丝路研究的若干问题补论

发布时间:2018-05-23 15:01

  本文选题:唐五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年12期


【摘要】:本文补论三个问题:一、认为汉唐以来海上贸易地点是从南往北位移的,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除广州外,其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始发港"和"终点港"。二、唐五代与南海诸国贸易的主要问题有:1.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段航路以"广州通海夷道"所记的航线为经常性航线;2.唐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仍以天文导航为主,指南针只是辅助导航手段;3.8至10世纪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等组成的"波斯舶",经营着中短途贸易、转口贸易;朝贡贸易带动了香料贸易,也成就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三、海上丝路开通之日,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之日。佛教、伊斯兰教等相继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岭南、江南,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印度、南海各国的音乐、绘画、雕塑、文化习俗,也渐渐浸染岭南、江南。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up for three questions: firs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ritime trade sites have shifted from south to north sinc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re is no relatively fixed "port of origin" and "terminal port" for the important ports of the Silk Road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except Guangzhou. Second, the main issues of trade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untries are: 1. 1.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sea Silk Road east route to "Guangzhou Tonghai Yi Road" recorded routes for the regular route 2. 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navigation of the Silk Road at sea was still dominated by astronomical navigation. The compass was only an auxiliary means of navigation from 3.8 to 10 century Persia, the Persian ship composed of Arab Muslim merchants and so on, engaged in medium and short distance trade and entrepot trade. Tributary trade led to the spice trade, but also the achievement of Arab Muslim merchants. Third, the opening of the sea silk road, 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s. Buddhism, Islam and so on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s Lingnan and Jiangnan along the Silk Road, followed by the music, painting, sculpture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Arab, Indian and South China Sea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深;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座谈会”评述[J];岭南文史;2001年03期

2 阮应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盛观熙;;海上丝绸之路与明州港[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S3期

4 曾昭璇;一部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巨著——评黄启臣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J];岭南文史;2003年03期

5 王元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7期

6 林浩;关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各个时期特点的探讨[J];东方博物;2005年02期

7 文耀;;《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简介[J];考古;2007年03期

8 黄启臣;;一部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著——评顾涧清等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J];岭南文史;2008年03期

9 刘伟民;;文化主义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10 张开城;;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南方论刊;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观熙;;海上丝绸之路与明州港[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2 盛观熙;;海上丝绸之路与明州港[A];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C];1994年

3 朱亚非;;论早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潮;;试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钟来全;;中国—东盟博览会“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谈区域文化传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李金明;;从水下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7 徐心希;;海上丝绸之路综论[A];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C];1994年

8 吴平;;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探索[A];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C];1994年

9 张书裔;;海上丝绸之路与琼州的开发[A];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C];1994年

10 何振良;李玉昆;;略论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士民;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邬凤英;寻找海上丝绸之路[N];中国商报;2004年

3 李文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记者 袁锋;海上丝绸之路值得珍惜[N];海南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耀华 通讯员 崔锦明;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州佛教文化论坛举行[N];连云港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阎承骏 秦玉;一条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N];大连日报;2010年

7 记者 孙漪娜;“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在宁波举行[N];中国文物报;2010年

8 记者 谢安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论坛举行[N];宁波日报;2010年

9 刘宇艳 申开波 江崇本;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进入联合攻坚[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记者郭潇雅;七城市联合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权建设[D];暨南大学;2015年

2 李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及其应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陈燕娜;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公众利用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灵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洪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境外枢纽港口选点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史雅婷;唐代长沙窑出土瓷器的初探[D];山西大学;2014年

7 李银娟;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问题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8 赵泓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郭仁蒸;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的基础与挑战[D];外交学院;2016年

10 彭善娟;论斯里兰卡西里塞纳政府的外交战略[D];外交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925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925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