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葛利高里形象的宗教文化论析

发布时间:2016-11-29 14:12

  本文关键词:葛利高里形象的宗教文化论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江大学》 2012年

葛利高里形象的宗教文化论析

袁志理  

【摘要】:俄国当代一位神学家早已断言:“俄罗斯民族文化是在教会里诞生的。”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也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对俄罗斯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有巨大的影响。近代著名宗教哲学家别尔弃耶夫指出:“东正教表现了俄罗斯的信仰。”的确,东正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统治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它不仅起到凝聚这个民族的作用,而且也使这个民族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研读《静静的顿河》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深受俄罗斯独特宗教因素的影响,肖洛霍夫似乎在通过葛利高里这一美的形象向读者传递着他的些许思想。因此,我认为要想很好地理解俄罗斯国家,民族,理解俄罗斯文化,以及作品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就不能不对俄罗斯东正教有一定的认识。 东正教、天主教与新教是基督教内部的三个不同派别。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会也随之分裂成东西两派。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保为中心,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两派教会长达数百年的纷争自此开始。1054年,几百年的分歧和冲突达到顶点,导致东西教会最终决裂。东部教会为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自称“正教”,意为继承基督教正统教义教规,因地处欧洲东部,故称“东正教”。西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汉语译为“天主教”。988年俄罗斯正式接受东正教为国教,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东正教始终在俄罗斯民众的信仰中占据统治地位。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东正教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基本教义。其主要思想包括博爱,忠君,苦修,人道,自由,忏悔及反省,弥赛亚。正是这些特点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形响。在小说主角葛利高里身上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多重人格的复合体,他怜悯生命,渴望心灵及信仰自由,他真诚忏悔,对生活中的不幸不时反省,时刻铭记自己的弥赛亚使命。俄罗斯宗教文化对格里高利的生活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大影响。 俄罗斯宗教文化的主导因素是东正教,俄罗斯文学和宗教具有天然的、内在的联系。探讨俄罗斯民族东正教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俄罗斯文学样态是我们进行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基点。 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文学赖以产生的背景文化主导因素,对俄罗斯作家思维的总体特征、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以及主题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它们的表达和体现方式是不同的。一些思想家和近代学者都曾指出,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相比,俄罗斯文学负有独特的宗教使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方面,俄罗斯的作家和知识分子视自已的创作为一种布道行为。另一方面,大量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不断为东正教神学和哲学探索出新的课题,丰富了俄罗斯宗教哲学思想,因而,俄罗斯文学因为渴望救赎和对彼岸生活及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而和东正教精神紧密的联系起来。 东正教哲学和文学如同一对孪生子,在二者交相辉映中体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重视二者关系的研究和具体描述就成为一个认识俄罗斯文化特性的先决条件。从东正教精神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堪称世界一流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我们取得这一伟大文化现象全新的认识,看到人类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以及俄罗斯作家们为人类达到完美生存状态对前进道路所进行的探索,了解俄罗斯世界一流的文学大师们为人类精神的提升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在具有虔敬心理和神秘思辨特征的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的意识里,东正教的精神及其价值观念自觉地得到充分的渗透、体现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个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大体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之作为一普遍的现象和特点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许多文学作品不但反映了俄罗斯社会情感、心理特征、宗教情结等,也是作家们毕生宗教体验和宗教情感的客观外显和延伸。 文章《葛利高里形象的宗教文化论析》‘主要从俄罗斯宗教文化对葛利高里的人生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分析葛里高利与宗教文化价值的联系。在解读《静静的顿河》这部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揭示俄罗斯文学宗教性的本质规律以及俄罗斯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宗教意识,他们固有一种对于人类存在和生命意义的神秘体验,并且他们的精神探索始终是面向终极和绝对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512;B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光潛;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一种重新估价的尝试[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01期

2 邸永君;哥萨克是一个民族吗?[J];百科知识;2002年08期

3 舒笙;俄罗斯:不平静的顿河[J];国际展望;1999年14期

4 郭小丽;张春芳;;俄罗斯弥赛亚文化观念的层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厉永平;;论早期基督教发展的社会道德原因[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刘亚丁;肖洛霍夫的写作策略[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3期

7 戴屏吉;对革命和战争的历史反思——试论《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1期

8 张梅;;浅析俄罗斯民族精神特质中的东正教因素[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3期

9 陈文海;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晓雪;;《邪恶之路》中田园牧歌特色的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李健;互联网与文学的拓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曹萍;;尤金·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一部充满狂欢精神和多重复调的戏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汪桂芬;谈小说翻译者关注叙述视角的必要性——兼评海明威的叙述艺术及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张路;解光云;;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石全玉;论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建构与重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田华;;胡风关于作家与生活“对话”的理论意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祖;;《兄弟》的恶俗与学院批评的症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于一鸣;;大科学时代的科学与宗教[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7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8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薛海宁;;《白雪公主》——狂欢的世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状振;;中国电视经营管理工作三十年机制流变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丁瑶;解析杜金的新欧亚主义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莉萍;堕落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7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静;《小镇畸人》与《圣经》[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胡牧;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启超;“二十世纪俄语文学”:新的课题,新的视角[J];国外文学;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纳;;读《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01期

2 哈木;与丘普里宁谈俄罗斯文学近况[J];俄罗斯文艺;1998年04期

3 张建华;重构经典、确立主体、再提社会历史学批评——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4 张建华;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两个问题[J];俄罗斯研究;2001年04期

5 陈建华;简论转型期的俄罗斯文学创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刘亚丁;;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闭幕辞[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年01期

7 张晓华;;高莽:把“保尔·柯察金”带到中国的人[J];世界;2006年08期

8 张晓强;;2005年俄罗斯文学布克奖揭晓[J];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01期

9 李传进;;文学视角下俄罗斯农民的伦理道德探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10 王宗琥;;“新的高尔基诞生了”——俄罗斯文坛新锐普里列平及其新作《萨尼卡》[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奕;;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又一个“多余人”——渥伦斯基形象分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宗琥;;表现主义倾向在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勃兴[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发言摘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春生;胡鹏林;;俄罗斯文学视角下的《多余的话》[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春生;胡鹏林;;俄罗斯文学视角下的《多余的话》[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印久青;[N];中国信息报;2006年

2 宋安群;[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刘颋;[N];文艺报;2006年

4 段丽君;[N];文艺报;2002年

5 记者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世文;[N];文艺报;2008年

7 王志耕;[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刘文飞;[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李和平;[N];经济日报;2001年

10 于国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珊妮娅(Kseniia Begma);尼采与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刘辉辉;从艾特玛托夫到佩列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可可;《伊戈尔远征记》与俄罗斯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祖艳;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包文娟;旧宗法制度下俄罗斯传统妇女的形象[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陈涛;俄罗斯白银时代小说创作的末日论倾向[D];山东大学;2006年

6 潘青;留日时期的沟通与对话[D];青岛大学;2006年

7 李懿;普希金对阿赫玛托娃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查娟;高加索与俄罗斯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平保兴;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余静;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俄罗斯文学翻译简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葛利高里形象的宗教文化论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98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