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从谚语来看中日古代的男尊女卑意识

发布时间:2016-11-30 16:55

  本文关键词:从谚语来看中日古代的男尊女卑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外交学院》 2012年

从谚语来看中日古代的男尊女卑意识

胡月卿  

【摘要】: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文化也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谚语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更是充分反映出文化的特征。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因此可从中窥见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此在文化方面许多地方都非常相似。在封建社会,,中日都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无论在经济、政治、家庭等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自然会反映到语言层面上来。谚语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男尊女卑意识自然也会反映到谚语中来。本文首先将收集到的中日谚语分为男女社会分工、智慧、男女地位以及红颜祸水四个方面。然后从这四个方面来研究中日男尊女卑意识的异同点。在男女社会分工方面、中日谚语都反映出“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从活动范围来对女性加以限制,使女性在社会上无法发挥其才能,从而巩固男性的统治地位。在智慧方面,关于女子无能、女子头发长见识短等轻蔑女性才能的谚语比较多。同时,在中国古代,强烈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从而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利。在男女地位这一方面,主要论述了男女从出生到死亡时地位的不平等,女子一直处于劣势。而中国在女性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缠足这一为满足男性审美而扭曲的现象。而日本则是把女性看作是罪恶之源,女性是肮脏的东西。在女性是祸水这一方面,中日都体现出对女性的不公,但是中国古代与日本古代相比更加严重。尤其是中国古代,男性的父母在选择未来儿媳时更倾向于选择容貌不出众的女子即是其表现之一。最后通过分析中日男尊女卑思想的发展历程,得出由于历史发展程度以及各自的文化思想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中日的男尊女卑发展程度和表现方式的不一样的结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1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冬云;谚语──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J];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02期

2 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J];兰州学刊;2006年12期

3 徐微洁;刍议日语谚语中的女性形象[J];日语知识;2003年09期

4 王志强;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语文学刊;2000年01期

5 徐微洁;汉日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白自东;论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素萍;;漫谈性别文化在汉语中的反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李美花;金银松;;熟语所反映的中日韩三国的女性观[J];成功(教育);2011年01期

3 赵学德;;汉语的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6期

4 钱进;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张秋平;;论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年05期

6 田成泉;郭坤;;语言也分“男尊女卑”——浅谈性别差异在英语中的表现[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韩冰;;浅析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对汉英词汇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07期

8 张静;;汉英称谓中性别歧视的对比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邵娟;;从汉语谚语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择偶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J];兰州学刊;2006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衍峰;越语人际称谓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王显志;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鲁;中韩谚语中反映的性别歧视意识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美玲;伦常文化熟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王斐斐;中韩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王海霞;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楚云(Pattaya Tinnatayanon);从汉语熟语看中国传统等级观念[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毕晓宁;性别语言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刘惠瑶;现代汉语称呼语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力;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田宇;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王晶;跨性别文化交际[D];黑龙江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曰珠;汉英谚语中共存的女性歧视现象及其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曹萍;英语中有关妇女的谚语[J];大学英语;1997年03期

3 王兰霞;浅谈俄语谚语俗语中的妇女形象[J];俄语学习;1999年03期

4 龙千红;汉英谚语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成因[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王冬云;谚语──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J];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02期

6 胡天赋;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南都学坛;1998年04期

7 丁艳;汉语熟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择偶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S1期

8 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9 张博;我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J];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色·戒》背后的中日暗战[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22期

2 段桂梅,刘定一;50年来中日学校体育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1999年02期

3 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1期

4 张玉瑜;论中日近代社会变革中的若干特点[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罗肇前;步入近代之际中、日商力比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6 揭新华;中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较与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张凌;刘晚秋;;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S2期

8 徐冰;中日之间口语翻译的历史回眸[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2期

9 杨玉春;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之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真之;;中日經濟提携在日本[J];世界知识;193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边文锋;;英国与晚清中日琉球交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江雪;[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记者 赵静;[N];辽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薛秀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记者 张冠年;[N];广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陈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徐琮垣;东北亚整合交通网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翾;中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武妮娜;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政经相互关系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峰;东亚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于飞;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谚语来看中日古代的男尊女卑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99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