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代际关系

发布时间:2017-01-02 08:13

  本文关键词: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代际关系

薛雪  

【摘要】: 1970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博士在世界各国风起云涌的青年运动正酣之时发表了其晚年的压卷之作《文化与承诺》,从而建立了其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待代际关系的代沟理论。该理论从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考察出发,提出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所呈现出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非当时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更非生物学遗传方面的差异,而应首先归因于文化传递模式的差异。她创造性地提出了“代沟”一词,形象生动地突显了代与代之间具有差异这一现实。作为米德代沟理论尤其是“后喻文化”理论架构的主要研究模板,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由于引领了二战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发生急剧变化。对骤然剧变的文化环境的不同适应能力使长辈与晚辈之间出现了种种矛盾。青年们沉浸在战后丰裕社会所引导的消费主义之中,崇尚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与长辈们恪守的节制的清教禁欲主义严格对立起来。同时,当时美国社会以政府当权者为代表的长辈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得青年逐渐认识到这个社会的虚伪和束缚。青年们感到长辈们主宰的现实生活背叛了自己从小被灌输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虚无感和幻灭感。于是代际关系由差异、分歧发展到对立,甚至冲突。不仅如此,“代沟”开始从家庭内部向整个社会扩散,最终汇聚而成当时轰轰烈烈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米德代沟理论为学术界对于人类社会代际差异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乃至当时处于青年反叛的整个西方世界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的模式。实际上,虽然这一理论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如错误估计了反主流运动的形势,夸张了代际冲突的深度和广度。但它的确填补了学术界在代际关系上的研究空白,并且对于缓和代际冲突,避免代际矛盾的激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71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前言8-18
  • 一、玛格丽特·米德代沟理论的理论框架18-27
  • 1 、前喻文化(Postfigurative)18-21
  • 2 、并喻文化(Cofigurative)21-23
  • 3 、后喻文化(Prefigurative)23-27
  •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代际关系27-44
  • 1、文化的骤变:"重大事件"的一系列连锁反应27-31
  • 2 、孤独:生活方式的违和感31-37
  • 3 、愤怒:价值体系的背叛感37-44
  • 三、对玛格丽特·米德代沟理论的几点评述44-52
  • 1、米德代沟理论的合理内核45-47
  • 2 、米德代沟理论的局限47-51
  • 3 、米德的代沟理论对于现实社会的启示51-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6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琪;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与人格思想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小松;;美国的反正统文化[J];博览群书;2003年02期

    2 彭晓琳;代沟理论与西方文化冲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3 王连仲;“代沟”横议——兼评所谓“前象征文化”说[J];东岳论丛;1990年01期

    4 吴迪;文化工业、品味文化与文化阶层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管窥[J];电影艺术;1995年06期

    5 龚隽峰;;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价值观的变化[J];法制与社会;2008年16期

    6 江洋;吕梁山;;美国新左派运动研究综述[J];理论界;2006年03期

    7 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J];美国研究;1988年04期

    8 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9 朱世达;美国社会的文化矛盾[J];美国研究;1995年02期

    10 赵林;美国新左派运动述评[J];美国研究;199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巍;六十年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寺,王启华;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2 赵庆寺,王启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3 陈从阳;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中的经济因素[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4 张飞;;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与经典阅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刘秀红;美国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杨菊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雪琴;;二十年后的回归——浅析美国雅皮士运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肖杰;;浅析当代美国新史学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周丝丝;;浅析索尔·贝娄小说的精神流浪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杨大江;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其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冰心;;边际与突围——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学“代内单元”现象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胡显章;;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沃秋艳;;疯狂的反英雄与矛盾中的自我——试分析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两位主要人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杨春禄;;联结生产力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企业与市场[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郑紫苑;;申遗:全球化语境中民间小戏的经营策略——以广东河源紫金县客家花朝戏为例[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汪树民;马志荣;;论海洋政治的类型与特征[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张宇燕;高程;;阶级分析、产权保护与长期增长——对皮建才博士评论的回应[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科;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松;尼克松政府就业培训政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3 沈珏;中职校语文拓展课程影视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小倩;二战后美国招贴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曲晓伟;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特征及引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晓芳;新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王冠琪;凝视与被凝视[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超;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事务管理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耿直;早期美国华工的命运(1865—1894年)[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古冬梅;美国教育政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礼跃;;对文化相对论的批判及反思[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2 龚雯;杨成胜;;代沟与年轻人的责任——读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人类重大问题[J];党建;2012年01期

    4 衣俊卿;;中国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兼论文化自觉[J];理论参考;2011年11期

    5 郭艳君;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批判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6 李晓敏;;从文化相对论视角透视民族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李红香;;试论文化相对论的现实意义——读《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有感[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胡长栓;;从认识论到生存论:走进怀疑论研究的生存论视野[J];江海学刊;2006年03期

    9 郭艳君;;论海登·怀特对历史的文化阐释[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10 梁进龙;张海钟;;玛格丽特·米德的女性心理学思想述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贵珍;美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历史透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金元浦;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10期

    3 童世骏;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陈学飞;二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民主论思想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5 续润华;美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7 赵林;美国新左派运动述评[J];美国研究;1996年02期

    8 史竞艳,张卫岭;人文主义的呼唤——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历史考察[J];青年研究;2000年02期

    9 陈学飞;二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J];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03期

    10 朱士群,程中业;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浩;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因果浅析[J];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02期

    2 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3 罗家云;对传统的反叛及其结果——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回顾[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4 王柯平;反文化性革命与护界之神[J];读书;1996年11期

    5 蒋倩;;美越战争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的影响[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黄瑞玲;;浅议美国反文化运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3期

    7 宋青青;;国内学者关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研究综述[J];青年探索;2011年03期

    8 沈映梅;;文化逆子——六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年轻人[J];电影评介;2008年12期

    9 席晓兰;;迷茫、压抑和反抗——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J];文教资料;2009年32期

    10 董小燕;陈艳龙;苏新连;;《飞越疯人院》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璐怡;反文化运动的真理观及其局限: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反文化运动的认识论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徐立特;探析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佳;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垂死的肉身》的伦理主题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孔小刚;解读“垮掉的一代”[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享;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反战运动及其解体[D];外交学院;2000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231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