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林语堂散文中的个人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2021-03-15 08:30
  林语堂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个人主义思想线索。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社会理想层面上,他是一个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坚守者,以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批判政府专制腐败,呼吁“民治”思想;他在三十年代的激进思潮中,固守着五四个性主义话语,处于时代的困境之中;他“超越”了个体与国家的对立思维模式,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展示了爱国者的情怀。在文化层面上,他坚持以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为价值尺度,批判积淀在“国民性”上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弊端,同时也以不同观察视角、辩证地予以分析;他为中国人注入幽默的精神,促使国民灵魂挣脱传统礼教重重束缚下日益僵化干枯状况,重塑自然活泼人性;在文学观念和创作上,他提倡的性灵观及其创作实践,在文体上是对载道文学的反抗,更体现出一种个人意识、平民意识,是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林语堂强调文学家的本职工作应是思想文化事业,文学本身应该是个人话语,而不应该是阶级或国家话语,这也是与“左翼”文学家的主要分歧。在人生观念层面上,他把自由看成生命的第一要义,所以他从人生中发现了“闲适”;他将人生充分地审美艺术化,所以他从生活中发现了诗意;他是深刻的思想者,要为生活建立法则,...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自由主义理念的坚守
    1.1 个人主义的内涵
    1.2 在"民治"中呈现
    1.3 在"困境"中坚守
    1.4 在"整合"中超越
第2章 个性主义精神的张扬
    2.1 林语堂与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
    2.2 国民性:对传统文化心理的理解
    2.3 幽默观:对活泼自然个性的呼唤
    2.4 性灵说: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张扬
第3章 个体生命价值的建构
    3.1 "闲适"的人生态度
    3.2 "诗意"的人生形式
    3.3 "智性"的人生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文化学探赜[J]. 柳传堆.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2]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J]. 傅文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3]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J]. 王兆胜.  江汉论坛. 2006(04)
[4]悠闲文化观:解读林语堂的一个新视角[J]. 杜运通,杜兴梅.  中州学刊. 2006(02)
[5]林语堂小品文的文化蕴味[J]. 简雪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6]近情和中庸:林语堂的一种人文选择[J]. 谢友祥.  嘉应学院学报. 2004(01)
[7]林语堂与性灵文学[J]. 陈琳琳.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2)
[8]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J]. 袁济喜.  求是学刊. 2003(06)
[9]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J]. 王兆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林语堂“对外讲中”透析[J]. 陈家洋.  华文文学. 2003(04)



本文编号:3083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083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8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