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苏东坡传》:跨语际写作中的文化铸造与国民性探索

发布时间:2021-04-11 14:51
  林语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用双语创作的作家之一,英文著述丰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他通常在跨语际、跨文化的写作中通过中西文化的对话、融合,铸造心目中的理想国民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林语堂完成了其自我内在建构、海外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及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中国(东方)形象重构。《苏东坡传》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林语堂笔下集古今中外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苏东坡形象的分析,探究林语堂在跨语际写作中对以儒道等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转化,对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引进与吸收,进而在西方文化镜像中对林语堂的跨语际写作进行价值重审,突出其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桥梁作用。同时,以他所塑造的“苏东坡”这一国民正面人物形象的代表为例,在纵横对比中考察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国民性问题探索中的突进性。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以及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林语堂的主要创作以及本文的写作缘由、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林语堂在跨语际写作中对苏东坡古典人格的“现代重构”。在原因探讨方面,主要从林语堂的自我建构、海外文化身份的建构内外两个层...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林语堂的整体研究
        (二)《苏东坡传》的研究情况
        (三)林语堂与其《苏东坡传》研究的不足及瞻望
    三、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跨语际写作下的人格重构
    一、语际旅行者的主体建构与价值选择
        (一)跨越时代的人格契合
        (二)“现代”形象的内心指向性
    二、林语堂海外文化身份的建构
        (一)赛珍珠之桥
        (二)身份多样性的尴尬
        (三)“本土“与”异域“的自我调适
    三、审美形象的跨语际诠释
        (一)历史上的苏东坡形象展示
        (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
第二章 文化传承中的古今融合
    一、林语堂的传统文化复归之路
        (一)辜鸿铭是林语堂走向传统的引路人
        (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二、对儒道等文化思想的审视与回归
        (一)以苏东坡为代表的“道家儿女”形象
        (二)对儒道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转化
    三、对性灵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一)林语堂笔下的“性灵”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展示
        (二)对性灵思想的阐释与拓展
第三章 文化镜像下的价值重审
    一、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自我塑形”
        (一)中西文化观的生成与建构
        (二)“他者”镜像中的自我重构
    二、中西对话中的多元认同
        (一)儒道思想与基督教思想
        (二)性灵文学与表现主义
    三、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普世价值体系建构
        (一)多彩民族文化的展现
        (二)普世价值体系下的文化共融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中的国民性问题探索
    一、“五四”熏风与林语堂的路径选择
        (一)清末民初的“国民性”问题探索
        (二)周氏兄弟对林语堂的影响
    二、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正负”两方面思考
        (一)林语堂前、后期对国民性问题探索的不同
        (二)“思考”背后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三、《苏东坡传》在国民性探索问题中的突进
        (一)理想国民人物形象的展现
        (二)纵横比较中的国民人格“典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J]. 孙良好,张璐.  闽台文化研究. 2015(03)
[2]试析东坡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解读[J]. 韩丽霞.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02)
[3]人文中国之塑造——浅议林语堂《吾国吾民》的中国观[J]. 朱丽静.  名作欣赏. 2014(20)
[4]林语堂的魏晋文化情结[J]. 贺根民.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5]林语堂笔下的庄子形象[J]. 孙良好,洪晖妃.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6]林语堂的双重文化取向探析——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J]. 王少娣.  中华文化论坛. 2013(10)
[7]谈林语堂本真美学思想所体现的文化内涵[J]. 邢继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02)
[8]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J]. 王春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9]从《苏东坡传》看林语堂叙述者身份的丢失[J]. 郭有婧.  甘肃高师学报. 2013(01)
[10]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建构与超越——从传统文化的批判到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J]. 冯智强.  湖北社会科学. 2008(11)



本文编号:3131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131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