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从“新债”的分类到民法典的结构

发布时间:2021-04-27 16:50
  本文从对债的概念的疏理和债的本质的剖析入手,以对债进行新的分类为切入点,从“崭新的”视角对债权的性质和类别重新审视,合理地解决了“物权行为”或曰“物权契约”等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并对“债权是财产权”的观点和“解债化思潮”进行了批判,以期维护罗马法以来尤其是德国法以来关于债的概念和债法体系的完整性。在对债与债权的性质进行新的分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全部的民事权利划分为本座权、契约权和救济权三大类,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个全新的民法学理论体系;并依“法的运行阶段”理论为据,以本座法、契约法和救济法为龙骨构建了中国民法典的内容结构,从而为制定一部结构严谨、体系科学的中国民法典,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案。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债权的贫困:并非仅是代序——当代中国债权理论的困迥局面
    第一节 我国民法学界关于债权问题的争议
        一、我国民法学界关于债权性质的主流认识
            (一) 台湾地区民法学界关于债权性质的认识
            (二) 大陆地区法学界关于债与债权的性质的认识
            (三) “债权是财产权”定性的缺陷初露
        二、债权的财产权定性不断地受到各种质疑
    第二节 立法过程中关于债权的“高端”争议
        一、制定民法通则过程中关于债权问题的争议
        二、编纂民法典过程中关于债权问题的论战
    第三节 笔者眼里的债权问题
        一、关于债及债权问题发生争议的原因分析
        二、对债权概念的认识错误必然导致诸多下位理论的错误
            (一) 关于“货币的占有与所有一致”原则
            (二)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问题
            (三) 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议
            (四) 关于“侵权不是债”
            (五) “买卖不破租赁”是物权优于债权的例外吗?
    第四节 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附件之一:关于物权概念定义的思考
    本章附件之二:质疑货币的“所有与占有一致原则”——谨向陈华彬、王利明二位教授请教
第二章 探源求本:债为何物
    第一节 债的概念及本质考
        一、债的概念的合理性检讨
            (一) 债的概念的检讨
            (二) 本文主张的债的概念
            (三) 两种类型的债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债的本质
            (一) 债直接本质是一种法律关系,而非权利或责任本身
            (二) 债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三) 债的本质是特定人之间请求为或不为某种给付的法律关系
            (四) 债不是一种自在的法律关系
            (五) 债的根本属性是实现利益的一种手段
        三、债的特征
            (一) 债与其所由生者及其所生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 债存在于特定的主体之间
            (三) 债的发生具有任意性和多样性
            (四) 债的客体是债务人的特定行为
            (五) 债是一种“虚”的法律关系
        四、债的构成
            (一) 债的主体
            (二) 债的内容
            (三) 债的客体
        五、“解债化思潮”应当终结(上)——从债之关系本身出发
    第二节 债的种类
        一、个体的源权引发的债的种类
            (一) 因财产权引发的债
            (二) 因人身权引发的债
            (三) 因知识产权引发的债
        二、归类的行为引发的债的种类
    第三节 债的分类
        一、学界的通行分类
        二、本文对债的最新分类
            (一) 对债的新型分类及标准
            (二) 债的新型分类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视债权
    第一节 债权的性质与本质
        一、债权的性质
            (一) 学术界关于债权的性质通行认定
            (二) 本文关于债权性质的主张
            (三) 债权概念的定义及定位
        二、债权的本质
            (一) 债权的直接本质——对人权、请求权、“虚权”
            (二) 债权的深层本质——手段权
        三、对债权的性质和本质准确界定的意义
            (一) 对所有权、物权等相关概念的意义
            (二) 能轻易解决物权行为理论等疑难问题
    第二节 债权的特征
        一、债权与各自在权的总的区别
            (一) 债权是表示范围的概念,各自在权是表示个体的概念
            (二) 债权并非自在的权利,各自在权都是源权
            (三) 债权附着于债的关系,各自在权无须依附
            (四) 债权是“虚权”,各自在权是“实权”
        二、债权与财产所有权、知识产权及人身权的比较
            (一) 财产债权与财产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以物权为代表
                从法律关系的构成及权利的产生角度检讨——
                从权利特性的角度来考察——
            (二) 财产债权与知识产权的比较
            (三) 财产债权与人身权之比较
            (四) 债权与请求权的比较
    第三节 债权的分类
        一、债权的分类及标准
            (一) 学界对债权的分类状况
            (二) 本文对债权的两种新型分类
        二、债权本质的“量化”
        二、债权分类的意义
            (一) 科学地划分了债权的内部结构,清晰地分辨了各种债权的性质
            (二) 辨清了债权与相关权利之间的关系
            (三) 可以揭开物权行为理论的神秘面纱
            (四) “解债化思潮”应当终结(下)——从债权概念及其分类出发
            (五) 对权利体系和民法典的影响
    本章附件之一:马宏继老师对本文的质疑
    本章附件之二:答宏继老师的质疑
    本章附件之三:物权层次论
    本章附件之四:“直接支配说”的破产记录——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出发并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第四章 民法学体系的立异与民法典结构的标新——债权性质分类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从债权的分类到民法的体系——“一桥飞架南北”
        一、从债权的分类到全部权利的新型划分
        二、依权利的新型分类重构民法学体系
        三、依法的运行阶段原理构造民法典体系
            (一) 中国民法典的正式名称
            (二) 中国民法典的宗旨和基本理念
            (三) 《蓝色民法典》的体例
            (四) 《蓝色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一编 民法总则)
            (五) 《蓝色民法典》的结构
            (六) 《蓝色民法典》结构的逻辑层次
            (七) 民法典体系的规范设置
            (八) 自评或曰自吹
        四、债法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民法体系之间的关系图示
            (一) 图示的概念之间包含的几种关系
            (二) 图示中的主旨思想说明
    第二节 本座法
        第一部分 本座权概论
            一、本座权的概念
                (一) 本座权概念的诞生
                (二) 本座权的本质是自在权
                (三) 本座权的实质是支配型的权利
            二、本座权概述
                (一) 本座权与主观权利
                (二) 本座权是本座的自在权
                    1. 本座权的“量”的方面的条件——未经契约
                    2. 本座权的“质”的方面的条件——未受侵害
        第二部分 本座权法各部门
    第三节 契约法
        第一部分 契约权概论
            一、契约权的概念
                (一) 契约的界定
                (二) 对契约权概念的定义
            二、契约权概述
                (一) 契约权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契约权的实定法分析
                (三) 对契约权历史价值的评价
        第二部分 契约法各部门
    第四节 救济法
        第一部分 救济权概论
            一、救济权的概念
                (一) 救济的形式
                (二) 救济权的概念与性质
                (三) 对法律关系的侵害
            二、救济权概述
                (一) 救济权的表现类型
                (二) 救济权与自在权和契约权之差异
                (三) 救济权不是财产权
        第二部分 救济法各部门
    本章小结
    本章附件:山东大学学术沙龙报告会提问阶段略记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感谢与感想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起点[J]. 龙卫球.  中国法学. 2005(06)
[2]中德一般侵权行为立法之比较[J]. 章正璋.  比较法研究. 2005(06)
[3]侵权行为概念分析[J]. 尹志强.  比较法研究. 2005(04)
[4]物权行为到底是什么?——评雅科布斯教授“物权合同存在吗?”一文[J]. 田士永.  比较法研究. 2005(03)
[5]论民法典的编纂思路和体系[J]. 柳经纬.  法学杂志. 2004(02)
[6]义务的对价:双务合同之本质[J]. 傅鼎生.  法学. 2003(12)
[7]“契约”与“合同”之辨——以清代契约文书为出发点[J]. 俞江.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6)
[8]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J]. 梁慧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民法典总则设立的必要性及基本结构[J]. 王利明.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5)
[10]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兼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定位[J]. 崔建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163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163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