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 ——以“今文学”与诗学之关联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7-08 04:12
  晚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无论晚清文化状况或诗学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转型。本文从晚清“今文学”发展和诗学演变的同构关系入手,对晚清“今文学”家诗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在“今文学”价值体系对诗学蔓延、渗透、规约的过程中发掘一条晚清诗学演变一以贯之的路径,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知识范式的“今文学”之于晚清“今文学”家诗学演变的基础性意义。第一章主要全面梳理了晚清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再到具体的思想与学术层面所形成的“主变”发展趋势,并且从宏观上确立了从“今文学”视角研究晚清诗学演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方面,清中后期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内外交困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变革图强的士人心态,推动着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清中后期的文化发展状况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单维演变进程,“西学东渐”的文化趋势、文化民族主义、经世致用的文化观念等,都充斥于晚清社会文化领域,形成了晚清文化多义杂陈的发展趋势。此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晚清“言变”的社会发展主题还渗透到一般思想领域,一些传统学者开始质疑和反思清代正统学术思潮的代表——朴学,并且在与朴学决裂的过程...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当前晚清诗学重要问题述评与反思
        (一)晚清诗学的地位问题
        (二)晚清诗学的“过渡性”问题
        (三)晚清“现代性”问题争论
    二、晚清诗学的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意义与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本选题的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三)本选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本文的逻辑结构
第一章 晚清诗学演变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清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一、内外交困的晚清封建社会景象
        二、变革图强的晚清士人心态
        三、晚清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
    第二节 清中后期的文化现状
        一、“西学东渐”的文化趋势
        二、晚清的文化民族主义
        三、晚清经世致用的文化观念
    第三节 晚清朴学的裂变与“今文学”的兴起
        一、清中后期的朴学发展概况
        二“今文学”的提出及源流分析
        三、晚清“今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今文学”与晚清诗学演变之关联考察
        一、学术思潮与诗学传统
        二、“今文学”与晚清诗学演变之关联
第二章 批判以尊情 传变以经世:“今文学”浸染下的晚清批判诗学
    第一节 “一大关捩”:晚清诗学观念转变的多重面向
        一、“肌理”诗学的兴衰与诗学观念的重建
        二、“弥宋”诗学的返照与跃进
        三、批判诗学的兴起与繁盛
    第二节 龚自珍的经学批判及其诗学思想
        一、“今文学”的批判立场与诗学批判维度的生成
        二、“尊情”的诗学观念及其建构
        三、崭新的诗学实践与美学追求
    第三节 魏源的“以经术为治术”及其诗学思想
        一、“今文学”的经世立场与诗学传统的传变
        二、经世的诗学观念及其建构
        三、“泽古功深”的诗学实践与突破
第三章 通经以立本 追古以治情:“今文学”影响下的晚清复古诗学
    第一节 晚清复古诗学及其价值取向
        一、尊唐抑或祢宋:清中后期的诗学复古路径
        二、传统之维:复古诗学的知识谱系与价值生成
    第二节 王闿运保守杂采的治经原则及其诗学抉择
        一、兼综古今的经学体系
        二、以经淑世的“今文学”复古立场与诗学抉择
    第三节 王闿运复古诗学的建构与价值衡估
        一、诗学生发的古典维度
        二、通经、治情、主文的诗学本体
        三、王闿运的诗学实践及其价值衡估
第四章 疑经以通今 革新以世用:“今文学”衍化下的晚清新变诗学
    第一节 经学怀疑过程中的晚清诗学尝试
        一、“游历”与经学接受
        二、王韬的开放意识及其诗学实践
        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及其诗学实践
    第二节 晚清维新派的“今文学”思想与诗学抉择
        一、晚清维新派“今文学”学术研究的历史情境
        二、廖平与晚清“今文学”
        三、康、梁等人的“今文学”改造与世用立场的确立
        四、“今文学”的衍化与诗学变革维度的生成
    第三节“新意境”的诗学理论与实践
        一、传统诗学精神的失位与“新意境”理论的提出
        二、“新意境”理论的世用立场及其建构
        三、不学“鹦鹉名士”的诗学实践
    第四节 新旧杂陈的形式理念与美学追求
        一、纠结的形式:闭塞的古法与难产的新式
        二、“新语句”与“旧风格”共存的现实抉择与困境
        三、在路上的言说:形式诉求与审美追求的历史进程
    第五节 维新派诗学的地位与历史功效
        一、争议中的诗学坐标:维新派诗学的地位与评价
        二、由它说开去:维新派诗学的历史功效
第五章 晚清诗学演变的历史反思与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
    第一节 晚清诗学演变的历史反思
        一、“外在化”:晚清诗学演变的传统看法和定位
        二、走出经学阴影:晚清诗学演变的“今文学”视角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性”:对晚清诗学演变的一个历史性考察
    第二节 晚清“今文学”的衰落与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
        一、晚清“今文学”的衰落
        二、“今文学”诗学话语的现实困境
        三、从边缘到中心:诗学美学话语的时代诉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文学场及价值抉择——兼论晚清文学的“现代性”面向[J]. 王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2]“诗界革命”文学地理考察[J]. 杨经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3]康有为、谭嗣同三世说的差异[J]. 王秋.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4]清末经世致用学风得失探析[J]. 陈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5]略论王韬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近代化[J]. 党月异.  学术论坛. 2009(10)
[6]诗歌形式作为政治表达:索妮亚·桑切斯诗歌的一个维度[J]. 罗良功.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2)
[7]文学转型与政治纠结的诗学意义[J]. 刘锋杰,高磊.  学习与探索. 2009(02)
[8]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 汪高鑫.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9]论王闿运对明七子复古体系的重建[J]. 程彦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王闿运兼综今古文的公羊学风格[J]. 刘平,李克琴.  求索. 2008(04)

博士论文
[1]王湘绮诗学思想研究[D]. 朱洪举.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 荣光启.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70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270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4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