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立德树人”视域下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15:02
  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教育界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的科学阐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已经历二十年的摸索与深化,它贯穿“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当前理工科大学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课本轻践行”、“重功利轻素质”等特点,这不仅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欠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弱化,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给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因此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加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对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概念进行梳理界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通识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分析立德树人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阐述“立德树人”视域下强化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资料的搜集、查阅与梳理,概括出理工科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二十年间取得的普遍成效:首先传统教育观念的持续改观;其次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优化;再次校园人文气息的不断升华;最后师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此外...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显示,只有8.62%的大学生认为成

理工科大学,成效,看法,大学生


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在关于“您认为效如何?”的调查中,如图 3-1 显示,只有 8.62%的大有 24.14%的大学生认为成效比较好,而有 58.62%的大 8.62%的大学生认为没啥效果。由此看出,现阶段,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看法,学生


又遇事避而远之的矛盾心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调查了解“您觉得自身的文化素质情况”时,如图3-2 所示,有 24.1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科学素质欠缺较大,而多达 32.2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人文社会素质欠缺较大,有 35%的大学生认为都比较好,还有8.62%的大学生认为都比较薄弱。图 3-2 理工科大学学生对自身的文化素质情况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还有一部分学生意识到自身整体的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淡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更要有针对性地落实到实践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立德树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 陈建萍.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06)
[2]“立德树人”的内在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J]. 崔金鑫.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3]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途径研究[J]. 李鹏飞.  语文学刊. 2015(19)
[4]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J]. 邢雯芝.  统计与管理. 2015(06)
[5]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素质的新内涵及其提升[J]. 吕京,吕丁.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1)
[6]对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J]. 乔江艳.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03)
[7]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始终[J]. 张大良.  中国高教研究. 2014(07)
[8]掀起一个新高潮 迎接文化素质教育20周年[J]. 王义遒.  中国大学教学. 2014(06)
[9]涂又光的“泡菜说”[J]. 谢志浩.  国家人文历史. 2013(01)
[10]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 张玉玲.  教育探索. 2012(01)

博士论文
[1]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张宏斌.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彭寿清.西南大学 2006
[3]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 张金福.华东师范大学 2003
[4]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韩延伦.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校内培养途径研究[D]. 万千.湖南大学 2013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支艳赏.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D]. 李鑫.江西师范大学 2012
[4]安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D]. 李文静.安徽大学 2012
[5]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机制研究[D]. 王娟娟.合肥工业大学 2012
[6]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D]. 范叶静.江苏大学 2010
[7]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 王梦紫.武汉理工大学 2010
[8]我国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和文化素养提升途径研究[D]. 李莹.天津大学 2010
[9]基于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D]. 郑佳琳.北方工业大学 2010
[10]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楠.东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32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32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