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19 15:00
  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由来已久,从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后来德国的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思想,最后到人本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轨迹。这些思想主要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也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延续和发展,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本文通过严密的论证和充足的数据分析,在对人本主义历史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人本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调研,旨在从大学生的回答中找到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正、负面影响。根据西方早期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精华,分析了人本主义思潮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传播特点和途径,再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结合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正确应对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途径。该文为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面对西方理论思潮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的大学生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理论价值
        1.1.3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人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2.1 人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含义
    2.2 对关于人的学说的比较
        2.2.1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2.2.3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第三章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传播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3.1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3.2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3.2.1 正面影响
        3.2.2 负面影响
第四章 认真应对人本主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4.1 塑造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建立相关机制
        4.1.1 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
        4.1.2 建立健全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
    4.2 加强对大学生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和实践
        4.2.1 重视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4.2.2 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4.3 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定位的意识
        4.3.1 政治角色的定位
        4.3.2 职业规划定位
        4.3.3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中国政治发展研究[J]. 刘显著.  前沿. 2012(04)
[2]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与应用[J]. 李素梅,杨静,林燕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2)
[3]当代西方思潮对我国高校文化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J]. 余永亮.  华章. 2011 (25)
[4]变革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人本理念[J]. 吕百利.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5]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 陈瑄.  中国成人教育. 2009(09)
[6]马克思的人学理论[J]. 黄焕汉.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4)
[7]“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社会价值[J]. 韩秋红,史巍.  中国大学教学. 2008(12)
[8]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理论及其借鉴作用[J]. 李应龙.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9]论西方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J]. 于林平.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J]. 尹敏杰,邱圣宏.  南京社会科学. 2005(12)

硕士论文
[1]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模式的建构[D]. 程彦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93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93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