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对话德育论

发布时间:2023-05-27 05:19
  “对话德育论”即对充盈着对话智慧的道德教育新模式的追问与构想。用语言表达自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一种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流露着人的存在的信息,只不过只有在人们的哲学思维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之时才会去捕捉。这意味着,无论是意欲透视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质量,还是重新建构人的生活,语言是一个重要角度。人们可以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中去重新认识自我,或者找到自己的偏离之处,或者重温人类特定语言活动中折射出的人文智慧。“对话”能给人带来与智慧牵手的体验,她的魅力对于当代德育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她引领着我们到道德教育受到歪曲的地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对话德育”。相对于长久沉湎于“独语”逻辑的道德教育来说,对话德育可以寄托我们很多美好的希望,将当今人类崇尚的价值理念蕴含其中。 “对话德育”意在将“对话”的精神贯穿于道德教育全过程。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对话”这个重要概念作“原型”的澄清、发生学的考量、活性分析和哲学意蕴的解读。“对话”并非等同于一般性的日常言说,也与非日常性言说中的辩论、商谈相区别,它是克服了“极权”倾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追求真理的人们最自由、最彻...

【文章页数】:3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对话"的发生与当代对话哲学
    一、"对话"的发生
        (一) "对话"原型的析出
        (二) "对话"的发生学
        (三) "对话"的活性分析
    二、当代对话哲学
        (一) 从超语言学到人学: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进路
        (二) 现象学解构"笛卡儿序"的对话思想
        (三)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题思想:理解即对话
        (四) 存在主义的多重对话构想
第二章 对话德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现代性对"对话"的遮蔽
        (一) 现代化与现代性
        (二) 理性主体的言说:现代性的理想
        (三) "独语":现代性的歧途
    二、多元文化"相遇"的现代图景与"对话"的凸显
        (一) 人:多元生活的创造者和体验者
        (二) 从"相知"到"相遇":多元文化的历史事实
        (三) 多元文化重登"巴比伦塔":"对话"方案的胜出
第三章 对话德育的起点:对独语德育的检视
    一、人的自我追问与道德教育
        (一) 人的自我追问与自我塑造
        (二) 教育:人类生活的代际间表达
        (三) 从"我"到"我们":道德的教育理路
        (四) 道德教育:永远走在成为道德教育的途中
    二、独语德育的"形"与"势"
        (一) "人的世界"与"人"失落的隐忧
        (二) "神性世界"与神性德育
        (三) 科学世界与知性德育
第四章 对话德育的理论界说
    一、道德对话的可能性
        (一) 追求"同一性"的道德真理之虞
        (二) 道德对话可能性的证明
    二、"对话"与道德教育相契合
        (一) "对话"与道德教育的本源性重合与隔离
        (二) 关注"对话":当代教育思想成果的积累
第五章 对话德育:一种自由的教化实践
    一、对话德育:重获力量的道德教育
        (一) 溯及道德教育的本体承诺: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二) 对独语德育力量之否定性的解构
        (三) 从"权力"到"权威":重构道德教育的力量
    二、对话德育:在道德共同体内进行的道德教育
        (一) 道德教育的道德性诉求
        (二) 对话德育的道德维度
    三、对话德育:师生共同成长的道德教育
        (一) 人的道德成长的"对话"原理
        (二) 对话德育对于师生主体资格的信念
        (三) 师生的共同成长:对话德育的"过程美"与"作品美"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本文编号:3823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823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