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我国竞技体育的儒家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23-05-31 21:14
  文化自觉提示我们:学界应该反思儒家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探讨二者的通融之处。我国竞技体育的儒家文化自觉能深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为以文化自觉担当体育强国建设重任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宽竞技体育影响因素的审视视野。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逻辑推理、对比分析、数理统计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概述竞技体育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儒家精神的基础上,从竞技体育的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考察了儒家文化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冲突,同时讨论竞技体育对儒家精神的皈依。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差序人伦思想、忠君敬上思想和中庸思想方面。儒家精神指儒家学派提倡人们应具备的崇高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包括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慎独知耻和刚健有为。 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竞技体育可以划分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公平性、超越性和功利性。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维护下,彰显了民族风貌,表明了东方大国的平等和尊严的需要。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遭遇政治工具化和经济工具化的困境。 三、儒家思想与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冲突: (一)“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中庸思...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三、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五、选题的创新点
    六、相关研究问题的说明
        (一) 我国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二)具体研究思路
        (三)具体的研究路线图
第一章 儒家文化认识
    第一节 儒家文化制度化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概括
        一、儒家思想
        二、儒家精神
            (一) 仁者爱人一人文关怀的思想火花
            (二)忠恕之道一平等和关爱
            (三)慎独知耻——道德自律
            (四)刚健有为——民族精神
第二章 竞技体育概述
    第一节 从竞技到体育的嬗变
    第二节 竞技体育的构成和划分
        一、竞技体育的构成
        二、竞技体育文化的划分
    第三节 竞技运动的特征
        一、强烈的竞争
        二、严格的公平
        三、本真的表演
        四、多重的交往
    第四节 我国竞技体育的回眸和现状
        一、现代竞技体育进入我国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四、文革期间竞技体育的发展
        五、新时期竞技体育建设
    第五节 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必然性及遭遇的困境
        一、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历史必然
        二、新时期竞技体育遭遇的工具化困境
第三章 我国竞技体育的儒家文化反思
    第一节 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儒家文化反思
        一、中庸思想与竞技体育精神的竞争性和功利性的冲突
        二、忠君敬长思想与竞技体育公平性和超越性的冲突
    第二节 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文化的儒家文化反思
        一、忠君敬上思想——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文化的集权特征反思
        二、差序人伦——我国竞技体育“差序”规则的反思
    第三节 我国竞技体育物质文化的儒家文化反思
        一、中庸思想——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的竞争弱化、创造力失落和难美项群的表现力失落
        二、不偏不倚,循规蹈常——我国同场对抗项群的创造性失落
        三、乒乓球,羽毛球兴盛背后的文化自觉诠释
    第四节 我国竞技体育与儒家文化的共融
        一、人文关怀与仁者爱人——终极关怀的共融
        二、公平竞争与忠恕之道——交往维系原则的共融
        三、本真诉求与慎独知耻——内在道德自觉的共融
        四、“更快、更高、更强”与刚健有为——奋斗精神的共融
    第五节 我国竞技体育的儒家精神皈依
        一、仁者爱人——我国竞技体育的终极关怀皈依
        二、忠恕之道——维系竞技体育领域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
        三、慎独知耻——竞技体育各方主体的内在道德自觉
            (一)以逃离“真、善、美”为耻
            (二)“东亚病夫”,我国竞技体育不能忘却的民族之耻
        四、刚健有为——体育强国崛起的精神支撑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26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826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