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探讨

发布时间:2017-03-23 07:01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过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区域内民众共同记忆的存续,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老百姓生存经验以及生活习惯的体现,人们在不断调整多方面关系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认同,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也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无法脱离特定的环境状态,更离不开人民大众,大众的喜爱与认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存续的根本,离开民众的日常生活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只有立足于广大民众的生活,坚守原则,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状态中有序进行。而社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集聚场所,社区民众在相同地域内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同时也有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参与主体与受益主体。将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互结合,一方面能够丰富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的问题,增进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除此之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能使所在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独独树一帜,形成特色社区文化。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处在发展阶段,有着很多积极的尝试,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阶段的工作迫切需要理论知识的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领域的交集越来越多,取得的积极成果有目共睹,在学术研究领域,对此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学科重合领域的研究往往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的意义所在。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往往在前期投入大、劲头足,但是后期容易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最终收效甚微。因此相关保护工作者亟须转变思维,需要将重心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转变为妥善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日常生活相适应。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出发点,结合当下社区文化建设的状况,从理论以及案例分析的方面,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辟开新的途径,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目的在于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渠道,使社区民众能够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好处。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从交叉学科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社区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这几个方面,分别介绍本课题目前的研究情况,由于本文属于交叉学科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论述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第二部分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先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进一步提出二者相互结合的论点,这也是基本的逻辑辩证原则。该部分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出发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社区参与,其目的是使社区民众受惠,从两个方面阐述观点。第三部分针对二者相互结合进行了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采用了马斯洛需求理论,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社区文化建设相互结合,并且借助SW0T分析法论证二者相互结合可以事半功倍,有利于绩效最优。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武汉江欣苑社区和台湾桃米社区。江欣苑社区是大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农转非社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重点打造以高龙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社区民众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好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社区生根发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桃米社区是台湾地区的灾后重建社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经验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社区营造活动,桃米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打造生态绿色文化,积极引导本土传统文化适应城市建设,这一过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五部分针对二者相互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都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比较容易走弯路,因此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尤为重要。第六部分为结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各自的立场上充分考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全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立足点,结合当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解读社区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民众 城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49.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绪论15-27
  • 一、研究背景15-17
  • 二、研究方法17
  • 三、研究现状17-24
  • (一) 社区文化建设相关研究17-20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20-22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的相关研究22-24
  • 四、研究目的24-27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27-33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社区参与27-30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让社区民众受惠30-33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与社区文化建设相互结合33-39
  •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33-35
  •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35-39
  • 第三章 两岸社区文化建设案例39-57
  • 第一节 以湖北武汉地区江欣苑社区为例39-48
  • (一) 江欣苑社区的建设历程39-42
  • (二) 江欣苑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互结合42-46
  • (三) 保护工作的启示46-48
  • 第二节 以台湾地区桃米社区为例48-57
  • (一) 台湾社区营造历程48-49
  • (二) 桃米社区营造概况49-52
  • (三) 桃米社区建设工作的启示52-57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相互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57-65
  • 第一节 保护建设工作主旨是恢复重建符合传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57-58
  • 第二节 整个工作始终要坚持以社区群众作为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58-60
  • 第三节 相关保护工作要坚持原则,统筹兼顾60-62
  • 第四节 非遗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62-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2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赵颖;;城市化进程与民俗文化[J];兰州学刊;2011年03期

4 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坡会群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周超;;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基本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6 罗企曾;;社区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江海纵横;2009年02期

7 廖嘉展;;台湾参与式校园重建与社区重建——以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工作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04期

8 江北战;周超;;汉阳高龙,等待拯救的千年遗产[J];旅游;2007年01期

9 徐艺乙;;民间艺术在“居家过日子”中的重建[J];美术观察;2006年06期

10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艺乙;;非遗保护:民众参与至关重要[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雷达;;消失的“秧歌窝子”[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陶立t

本文编号:263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3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