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龙井春秋》的编纂与徽州文化的联系

发布时间:2017-04-14 04:08

  本文关键词:《龙井春秋》的编纂与徽州文化的联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方志编纂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村志是地方志的组成部分,村志编纂与档案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提出和推进,村志编纂工作逐渐被人了解和重视,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村志。其中,安徽省绩溪县宅坦村因其自身作为徽州古村落和藏有大量村级档案、谱牒档案等优势,也有了自己的村志《龙井春秋》,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从村志编纂的过程、村志编纂的内容和村志编纂的成果三个方面对村志编纂与徽州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意在揭示村志编纂的过程中,不论是选题,还是档案史料的查找与运用等,都需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突出它的特色;在编纂的内容中,民风习俗、村落布局与建筑结构特色等都是体现当地文化的具体内容;在编纂的成果影响方面,村志是记录、宣传和研究当地文化的史实再现。
【关键词】:村志 徽州文化 档案编纂 《龙井春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9;G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0-15
  • 一、关于地方志的文献综述10-14
  • 二、关于徽州文化的文献综述14-15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5-17
  • 一、研究方法15-16
  • 二、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概述17-32
  • 第一节 村志的含义、特殊性、作用等17-23
  • 一、村志的含义17-18
  • 二、村志的特殊性18-20
  • 三、村志的作用20-22
  • 四、村志编纂与档案的联系22-23
  • 第二节 徽州文化的含义、特点和价值23-28
  • 一、徽州文化的含义23-25
  • 二、徽州文化的特点25-27
  • 三、徽州文化的价值27-28
  • 第三节 宅坦村与《龙井春秋》28-32
  • 一、宅坦村的介绍28-30
  • 二、《龙井春秋》的介绍30-32
  • 第三章 《龙井春秋》的编纂过程与徽州文化的联系32-40
  • 第一节 从编纂选题分析它与徽州文化的联系32-34
  • 一、选题意义32-33
  • 二、选题特色33-34
  • 第二节 从资料的查找与运用反映徽州文化的特色34-37
  • 一、资料的查找34-36
  • 二、资料的运用36-37
  • 第三节 从体例编排分析它与徽州文化的紧密联系37-40
  • 一、从全局而言,是志谱相结合的方式37-38
  • 二、遵循先自然后人文的逻辑顺序38
  • 三、突出商业与教育的位置38-40
  • 第四章 《龙井春秋》的编纂内容与徽州文化的联系40-52
  • 第一节 徽州宗族、教育与商业40-45
  • 一、徽州宗族制度40-42
  • 二、徽州教育与人才42-43
  • 三、徽商的兴盛43-45
  • 四、徽州宗族、教育与商业三者互相促进45
  • 第二节 徽州习俗45-48
  • 一、婚丧习俗与行业风俗45-46
  • 二、祭祀习俗46-48
  • 三、饮食及其它习俗48
  • 第三节 徽州村落布局与建筑48-52
  • 一、村落布局48-49
  • 二、建筑49-52
  • 第五章 《龙井春秋》的编纂成果与徽州文化的联系52-58
  • 第一节 《龙井春秋》的编纂成果记录并拯救了一部分徽州文化52-54
  • 一、从整体上说,,村志是徽州文化的载体52
  • 二、从具体内容上说,《龙井春秋》记录了徽州文化的细节表现52-54
  • 第二节 《龙井春秋》的编纂成果宣传了徽州文化54-56
  • 一、纵向上,有利于徽州文化在当地的传承54-55
  • 二、横向上,有利于徽州文化在整个中国的传播55-56
  • 第三节 《龙井春秋》的编纂成果促进了徽州文化的研究56-58
  • 一、从整体上来说,村志为研究徽州文化增添了一个平台56
  • 二、从具体内容上说,《龙井春秋》为徽州文化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56-58
  • 结束语58-60
  • 参考文献60-64
  • 后记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利山;“C、B、M、E、A徽州五要素”初探——学习江总书记关于徽州文化重要指示的一点体会[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2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朱国兴;关于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郑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J];美术之友;2002年04期

5 叶鸣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年01期

6 汪大白;徽州文化传统与黄山文明建设[J];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余建华;;安徽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徽州文化全书》[J];全国新书目;2005年09期

8 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徽州文化小资料[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俊;;新列“国保”的徽州文化[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徽州文化的二重性特征及其思想渊源[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金久余;;《徽州文化全书》的编撰与出版[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叶鸣声;郗延红;;徽州文化中和谐传统的古今观照[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国标;;徽州文化与徽州人的精神[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苏平凡;;让徽州文化跻身于时代的先进文化之列——在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讲话[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脉贤;;徽州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价值[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孔翔;陆韬;;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研究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刘伯山;;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徽州文化[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金绍兵;;徽州文化中的水文化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研究徽州文化现象 展示徽州文化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张脉贤;旅游的文化品牌——特殊的文化产业[N];黄山日报;2007年

3 殷明明;全面认识徽州文化[N];黄山日报;2008年

4 汪大白;徽州文化的今生[N];人民日报;2008年

5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副馆长 章望南;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陈瑞;徽州文化的内涵、成因和应用价值[N];安徽日报;2010年

7 王翠竹;传承非遗技艺 弘扬徽州文化[N];黄山日报;2012年

8 赵登岩;传统徽州文化焕发新活力[N];合肥日报;2013年

9 方静;徽州文化的自然美学特色[N];黄山日报;2013年

10 郗延红 朱万曙 鲍义来;传承徽州文化开创美好未来[N];安徽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毅聪;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徽州文化的国际推广[D];安徽大学;2012年

2 张艳;《龙井春秋》的编纂与徽州文化的联系[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3 许波;徽州文化背景下的黟县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汪s

本文编号:305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05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