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5:03

  本文关键词: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演艺业,这个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之一的行业,逐渐与城市旅游业融合。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当今城市旅游业发展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将在深度与广度上促进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研究者对城市演艺业、城市旅游业以及产业融合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后,借鉴系统动力学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等,对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因及效应进行分析。并以产业融合新趋势的解读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剖析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探究在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中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及其作用,从定性角度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模型。本文在分析了沈阳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以推力、拉力和支持力子系统为融合机制模型具体分析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因素,并对沈阳城市演艺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以市场、政策、产业、技术、业务等为动力因素。其次,政府和企业在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对于促进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本文认为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机制,主要包括推力子系统、拉力子系统、支持力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沈阳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构建政府支持力体系;优化企业主体供给推动力;引导培育消费市场拉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复合人才,进而推动沈阳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演艺业 城市旅游业 产业融合 融合机制 沈阳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一)理论意义11
  • (二)实践意义11-12
  • 三、研究方法12
  • (一)文献法12
  • (二)系统分析法12
  • (三)案例分析法12
  • 四、研究内容12-14
  • (一)研究内容12-13
  • (二)框架结构13-14
  • 五、创新之处14
  •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14
  • (二)方法应用的创新14
  •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14-19
  • (一)国外研究综述14-15
  • (二)国内研究综述15-19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19-27
  • 一、相关概念界定19-21
  • (一)城市演艺业19-20
  • (二)城市旅游业20
  • (三)产业融合20-21
  • 二、相关理论基础21-27
  •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21-23
  • (二)产业融合理论23-27
  • 第三章 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因及效应27-34
  • 一、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27-28
  • 二、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因28-31
  • (一)市场动因28-29
  • (二)政策动因29
  • (三)产业动因29-30
  • (四)技术动因30
  • (五)业务动因30-31
  • 三、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效应31-34
  • (一)创新优化效应31
  • (二)经济提升效应31-32
  • (三)竞争能力效应32
  • (四)组织结构效应32-33
  • (五)消费拉动效应33-34
  • 第四章 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机制构建34-46
  • 一、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环境分析34-37
  • (一)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一般环境34-35
  • (二)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行业环境35-37
  • 二、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中的主体角色37-38
  • (一)企业的角色分析37
  • (二)政府的角色分析37-38
  • 三、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的模型构建38-46
  • (一)融合机制模型构建的目标及原则38-39
  • (二)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因素分析39-41
  • (三)融合机制模型的构建及解析41-46
  • 第五章 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沈阳为例46-59
  • 一、沈阳城市演艺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46-52
  • (一)沈阳城市演艺业发展现状46-47
  • (二)沈阳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47-51
  • (三)沈阳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现状及主要问题51-52
  • 二、沈阳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机制52-54
  • (一)推力子系统52-53
  • (二)拉力子系统53
  • (三)支持力子系统53-54
  • 三、推动沈阳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54-59
  • (一)构建沈阳政府支持力体系54-56
  • (二)优化企业主体供给推动力56-57
  • (三)引导培育消费市场拉动力57
  • (四)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复合人才57-59
  • 结语59-61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59-60
  • 二、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展望60-61
  • (一)研究局限60
  • (二)后续研究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5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莉;;论我国政府对演艺业管理的必要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05期

2 周莉;;论我国政府对演艺业管理方式的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12期

3 ;大力发展民营演艺业[J];政策;2008年10期

4 赵迎芳;;山东省演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韩建鸥;;金海岸连锁演艺商业模式初探[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年06期

6 张白鸽;;加快演艺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5期

7 乔丽;;科学推进演艺业创新型人才培养[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雷秋华;要煞出国演出组织中的歪风[J];戏剧报;1985年08期

9 蔡荣章;;品茗的欣赏境界[J];农业考古;1991年04期

10 李伟杰;;承德演艺业深层次突破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飞云;;青岛演艺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2 陈曼娜;;建立“8+2”都市圈演出联盟繁荣京津冀文化演出市场[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光春;推进旅游业和演艺业共同繁荣[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尚华 文东 延志;畲江工艺产值去年达2.5亿元[N];梅州日报;2011年

3 周汉萍 程惠哲;演艺业与金融业如何打开对接之门[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胡敬云;演艺业终将是人才的竞争[N];北京商报;2012年

5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徐光春;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7年

6 陈熹;武汉文化产业新亮点[N];湖北日报;2007年

7 李相宜;焦作演艺业路在何方[N];焦作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徐虹雨;常德:农村演艺业唱响文化品牌[N];光明日报;2011年

9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山东演艺业结盟闯市场[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钟芳;印度政府帮助手工业开发新的海外市场[N];中国贸易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华;拉萨市民间藏戏演艺业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13年

2 赫巾齐;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3 纪然;重庆市演艺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胡敏姿;湖南省演艺业发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崔静雯;南京市演艺业生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6 韩爱云;四川民营演艺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梅梅;我国演艺业经营战略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吴文静;天津于家堡及周边地区居民对演艺消费需求的调研报告[D];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9 黄河清;美国百老汇运作模式及其启示[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刘晓媛;甘肃演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0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