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论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成就与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7-05-06 17:11

  本文关键词:论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成就与发展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如今国际文化热战主流的情况下,国家文化形象的改善不能仅仅依托以往的外宣模式,而应在增强对外宣扬的同时,创造出能够代表中国优良形象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众文化产物,以文化交易形式引领国家形象提升。因此,新世纪大众文化的建构应该是适应中国自身需求发展的,积极健康的,可以展现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拓展其影响力。唯此,方能实现大众文化建构的综合成效最大化。本文主要是在对新世纪我国大众文化在文化亲近感上取得的成就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论析大众文化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大众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角度总结文化亲近感的具体体现,立足新世纪大众文化的特点研究角度总结文化亲近感的具体成就,立足新世纪大众文化发展趋向论述文化亲近感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策略。主要从新世纪大众文化提升大众审美水平与重塑大众人文品格、扩展娱乐性商业性特点与缩小受众距离感、新世纪大众文化寓教于乐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提升国家形象等几方面,论述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具体成就。以具体实例分析论述新世纪大众文化在增进文化亲近感建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认为新世纪大众文化建构中还存在缺乏格调层次,低俗化、泛娱乐化的倾向;缺乏整合创新,重复性、普泛性制作倾向;远离现实生活,文化传播中存在假大空倾向;存在违背管理规范,文化市场混乱失衡的倾向。从推进大众文化民族化发展、人文化发展、科学化发展的角度,论述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与创新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大众文化 亲近感 发展成就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1
  • (一) 大众文化的内涵与特点7
  • (二) 大众文化在体现文化亲近感中的作用7-8
  • (三) 新世纪大众文化学术研究概况8-10
  • (四) 本项研究的方法10
  • (五) 本项研究的意义10-11
  • 一、新世纪大众文化在增进文化亲近感与民族特色方面的成就11-16
  • (一) 大众文化在培育公民人文品格与审美情趣方面的成就11-13
  • (二) 大众文化在拓展娱乐性商业性缩小距离感方面的成就13-14
  • (三) 大众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吸纳外来文化方面的成就14-16
  • 二、新世纪大众文化在增进文化亲近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6-19
  • (一) 缺乏格调层次,存在低俗化、泛娱乐化的倾向16-17
  • (二) 缺乏创新效能,存在重复性、普泛性制作倾向17-18
  • (三) 远离现实生活,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假大空倾向18
  • (四) 违背管理规范,文化市场存在混乱与失衡倾向18-19
  • 三、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与创新性的发展策略19-34
  • (一) 促进大众文化民族化发展的基本策略19-25
  • 1、不断吸纳与整合传统文化成果19-21
  • 2、不断吸纳与整合主流文化成果21-23
  • 3、不断吸纳与整合民族文化成果23
  • 4、不断吸纳与整合外来文化成果23-25
  • (二) 促进大众文化人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25-29
  • 1、不断优化大众文化宣传教育的功能25-27
  • 2、不断优化大众文化审美引领的功能27-28
  • 3、不断优化大众文化提升人文化功能28-29
  • (三) 促进大众文化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策略29-34
  • 1、正确处理文化普及性与先进性的关系29-32
  • 2、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32-33
  • 3、正确处理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关系33-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6
  • 致谢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韶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共进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9期

2 冯骥才;;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J];中关村;2013年04期

3 杜米特鲁·吉谢;周琪;;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3期

4 徐湖平;办好《东南文化》,为文化建设作贡献[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5 郭湛;转向大文化观[J];新视野;1996年03期

6 冯骥才;;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J];中国西部;2013年23期

7 魏然;文化建设对市场的依存与超越[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8 曹伟明;新城区文化建设的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2年01期

9 徐纪律;论文化资源的实践鉴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

10 叶启绩;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治库;;文化建设与发展应着眼于促进人性的健康发展[A];当代海南论坛’2011冬季峰会——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海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论文集[C];2011年

2 高若春;;浅谈大众文化逸形[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3 黄启权;;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沈望舒;;浅述新的文化发展方式[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林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傅国华;;文化的层次性及其相互渗透研究[A];当代海南论坛’2011冬季峰会——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海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论文集[C];2011年

7 梁柱;;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曹维彬;;文化视角下的中国[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李庚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10 钟镇藩;;艰苦奋斗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晴;创意创新创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刘克梅;“春节文化”需要创造性回归[N];光明日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 林坚;“文化学”的历史考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多元文件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铁静;更自觉更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齐齐哈尔日报;2007年

6 王艳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N];朝阳日报;2008年

7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刘月 贾玉娥;文化自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N];河北日报;2008年

8 庄济远;海关文化五年发展历程的体会与思考[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9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省文联主席 省作协副主席 谭仲池;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李舫;文化的要义首先是人[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洪涛;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探究[D];云南大学;2015年

2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4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庞德英;文化和谐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甘代军;文化变迁的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邹维一;汉代周边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文化与科技融合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张艺馨;农耕文化符号的转换和再利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陈兴娜;交通场站文化育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郭玉威;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5 邬伟;当代中国县域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丽艳;中国梦的文化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徐玉敏;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刘皓楠;论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成就与发展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温蕾;网络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栗晓冬;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成就与发展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8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