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文化在提升国民修养中的教化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1:07

  本文关键词:文化在提升国民修养中的教化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堕距”、社会失范等因素相互叠加,导致了明显的国民修养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国民修养水平的低下,既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整体形象。提升国民修养,与文化教化紧密相关。文化教化是文化的应有之义。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即“化人”功能,是提升国民修养的根本途径。本论文以文化功能作为基本理论基础,重点研究文化在提升国民修养中的教化作用。论文主体部分的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厘清文化功能、国民修养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国民修养的文化因素。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国民修养的内在灵魂;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为国民修养提供了方向和内容;文化本身是国民修养的整体氛围环境。第二部分,阐释了文化教化在提升国民修养中的作用实现。文化觉知是提升国民修养的思想前提与内在动力,修养践行是文化教化向国民修养转化的客观要求。文化教化以真、善、美的多重维度,为提升国民修养提供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并主要通过启蒙心智、陶冶性情、涵养人生的方式,增强提升国民修养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实现基本价值判断标准的内化。第三部分,以标本兼治、内外兼修的思路,系统构建了文化教化促进国民修养提升的途径。融浸修养教育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以治标,实现知行合一;弘扬传统修身文化以固本,强化主体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自觉追求;植入耻感文化教育以修内,构筑起自律底线;营造良好文化场域以修外,实现环境濡染和同化。文化教化提升国民修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国民教育中的修养教育、国民主体内在生发的自觉和自律意识、文化场域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修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国民修养 文化教化 修养教育 传统文化 耻感文化 文化场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10
  • 一、文化教化和国民修养涵义分析10-15
  • (一)文化与文化功能10-12
  • (二)国民修养内涵12-13
  • (三)影响国民修养的文化因素13-15
  • 二、文化教化在提升国民修养中的作用实现15-20
  • (一)文化自觉与国民修养提升15
  • (二)文化为提升国民修养提供基本价值判断标准15-17
  • (三)文化教化提升国民修养的主要作用方式17-20
  • 三、文化教化促进国民修养提升的途径20-33
  • (一)融浸修养教育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以治标,实现知行合一20-23
  • (二)弘扬传统修身文化以固本,强化自觉追求23-26
  • (三)植入耻感文化教育以修内,构筑自律底线26-29
  • (四)营造良好文化场域以修外,实现环境濡染和同化29-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后记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凤志;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4期

2 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6期

3 郭凤志;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6期

4 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吴凡明;;先秦儒家身心观及其道德修养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杨义芹;;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J];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4期

7 单培勇;;“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对国民素质理论两个基本范畴的新界定[J];理论月刊;2010年08期

8 高桐杰,李相久;文化教化、文化涵化与青年的社会化[J];青年探索;2002年02期

9 张澍军,郭凤志;论人学视域的德育目的[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5期

10 王春英;;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公民素质[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肖岭;先秦儒家修身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在提升国民修养中的教化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74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