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2:06

  本文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迎来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经济背景下,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文化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已在持续高速发展了近30年,原有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正处于结构调整、全面复苏关键时刻。进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漫长历程已经拉开序幕,基于以上时代背景下,本文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如何促进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国际性和现实性。本文基于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关系,在对我国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简要介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再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然后,运用我国30个省市相关经济统计数据,测算我国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和地区差异性;接下来,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下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关系的研究假说,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随后,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关系,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文化产业作为整个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增长机制”,通过知识增长和人力资本提高,发挥出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并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并融合发展。通过消费结构升级、主导产业更替和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推动着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着以创意与创新为内生增长要素、以消费和投资来驱动的集约型“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动态竞争与协同演化的机制作用下,文化产业自身获得发展空间的同时,又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纬度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经济转型 能力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G1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引言8-12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8-9
  • 1. 问题的提出8
  • 2. 研究的意义8-9
  •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9-11
  • 1. 研究的思路9-10
  • 2. 研究的方法10-11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11-12
  • 1. 本文的创新之处11
  • 2. 本文的不足11-12
  • 二、相关理论依据及文献研究综述12-16
  • (一) 相关理论依据12-13
  • 1. 文化产业概念界定12
  • 2. 区域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12-13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6
  • 1. 国外文献综述14
  • 2. 国内文献综述14-15
  • 3. 文献述评15-16
  • 三、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与问题16-22
  • (一)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6-19
  • 1. 基于增加值的分析16-19
  • 2. 基于法人单位数的分析19
  • (二) 区域经济转型的现状与问题19-20
  • (三) 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性分析20-22
  • 1. 文化产业内在发展潜力与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相关性20-21
  • 2. 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相关性21
  • 3. 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创新的相关性21-22
  • 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评价22-33
  • (一)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2-23
  • (二)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因子分析23-31
  • (三) 计算结果分析31-33
  • 五、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影响实证分析33-44
  •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33-35
  • 1.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假说33
  • 2. 关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假说33-34
  • 3. 关于人力资本的假说34
  • 4. 关于外商投资规模的假说34-35
  • 5. 关于专业市场发展的假说35
  • (二) 地区层面的实证分析35-42
  • 1. 实证模型的建立35-36
  • 2. 变量选取36-37
  • 3. 数据说明37-39
  • 4. 实证结果分析39-42
  • (三) 主要结论42-44
  • 六、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44-46
  • (一) 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从法律或政策上保障文化产业发展44
  • (二) 引导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44
  • (三) 鼓励国内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44-45
  • (四) 大力推进文化贸易,让文化输出引导商品输出45
  • (五) 加强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45
  • (六) 鼓励文化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创新,健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8-49
  • 致谢49-50
  • 注释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定秀;;区域经济合作中文化认同的建构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07期

2 陈忠祥,李宗录;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3 黄朝流;;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4年06期

4 于代松;;关于地震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及建议[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08年02期

5 王怀豫,丁士军;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文化因素[J];理论月刊;2003年08期

6 马占山;区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李宝通;翁俊雄著《唐代人口与区域经济》评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04期

8 钟新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J];文史博览;2005年08期

9 董玉明,段浩;论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朱黎霞;陶忠元;;浅谈江苏南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纺织商会会长、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国华 狄文君;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大连开讲[N];辽宁日报;2009年

3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广西检验检疫局 黄涛;发挥质检职能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5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6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7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8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汤e,

本文编号:381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81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