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冷战后中泰两国的文化交往:成就、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7-18 05:03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中泰两国的文化交往:成就、问题及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 文化外交 中国文化 泰国文化


【摘要】:泰国地处东南亚地区的中心,是东盟地区的重要国家。历史上,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史,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两国交往的历史记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泰王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由美苏两极争霸开始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间的文化往来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抓住这一来之不易的时代机遇,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泰双方在这一时期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往,为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通过对冷战结束后,中泰两国在文化交往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对出现的问题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这一章中作者阐述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及研究意义,对该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二部分对文化及文化外交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以及发展中泰关系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对中泰两国在开展文化交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从中泰文化交往的经验中探寻对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借鉴作用。第四部分对两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随后在第五部分,提出了促进两国文化往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解决对策。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发展宗教艺术文化往来等手段,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通过对全文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对两国文化交往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进行了充分肯定。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往来不断深化,两国逐渐构建起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高层领导间往来互动频繁,推动两国政府在宗教艺术,语言教育,科学技术,旅游产业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同时由于历史上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友好感情,为推动双方关系深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自双方政府在2012年签订《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后,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方位健康发展。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发展中泰关系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我国政府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以后,推动中泰发展对促进中国同东盟地区国家共同发展繁荣,推动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中泰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于经济和历史等方面,关于冷战结束后,中泰两国在文化交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两国的文化交往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
【关键词】:文化 文化外交 中国文化 泰国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5;D822.333.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引言11-16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2
  • 1. 选题依据11
  • 2. 研究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2-13
  • 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3-14
  • (三) 研究方法与途径14
  • 1. 历史与文献分析法14
  • 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14
  • 3. 案例分析法14
  • (四) 论文的框架结构14-15
  • (五)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15-16
  • 一、文化交往交融与文化外交16-25
  • (一) 文化及文化外交的定义16-18
  • 1. 文化的定义16-17
  • 2. 文化交往与文化融合的界定17
  • 3. 文化外交的概念与内容17-18
  • (二) 文化交往在外交中的作用18-21
  • 1.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8-19
  • 2. 文化在外交中的体现19-20
  • 3.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20-21
  • (三) 发展中泰文化交往对我国的重要意义21-25
  • 1. 泰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地缘价值21-22
  • 2. 泰国在东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22-23
  • 3. 发展中泰关系有助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23
  • 4. 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23-25
  • 二、冷战后中泰两国文化交往的成就与特点25-36
  • (一) 冷战后两国文化交往取得的成就25-28
  • 1. 孔子学院在泰国开花结果25-26
  • 2. 促进两国旅游产业的发展26
  • 3.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合作26-27
  • 4. 影视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27-28
  • 5. 宗教艺术交往频繁28
  • (二) 冷战后两国文化交往的特点28-31
  • 1. 高层领导人成为文化交往的友好使者28-29
  • 2. 积极运用网络传媒开展文化宣传29-30
  • 3. 政府和民间文化交流的合力作用30
  • 4. 文化交往促进两国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30-31
  • (三) 冷战后中泰文化交往的经验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借鉴作用31-36
  • 1. 中泰两国文化的友好往来根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31-32
  • 2. 中泰两国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之路32-33
  • 3. 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在解决地区间问题发挥重要作用33-34
  • 4. 中泰两国坚持共同发展致力于构建国际新秩序34-36
  • 三、冷战后中泰两国文化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6-44
  • (一) 两国文化交往中存在的问题36-40
  • 1. 文化交往的传播方式还需进一步拓展36-37
  • 2. 跨文化交流不充分带来的文化冲击37-38
  • 3. 两国的语言教育推广效果有限38-39
  • 4. 泰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折射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不足39-40
  • (二) 两国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40-44
  • 1. 单一化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文化交往的效果有限40-41
  • 2. 缺乏文化尊重是不文明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41-42
  • 3. 文化创新意识的差距导致两国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42-44
  • 四、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进两国关系的对策分析44-51
  • (一)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44-46
  • 1.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44-45
  • 2. 丰富文化载体弘扬传统文化。45-46
  • (二) 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46-48
  • 1. 依靠制度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本保障46
  • 2. 发掘文化内涵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客观要求46-47
  • 3. 创新传播手段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47-48
  • (三) 通过发展宗教艺术文化来推进两国关系48-51
  • 1. 发挥政府及专业团体在宗教艺术交往中的引领作用48-49
  • 2. 创新完善宗教艺术文化的交流展示49-50
  • 3. 推动宗教艺术领域的人文往来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57
  • 后记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金瑞;文化交往全球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2 桂翔;文化交往的实质和意义[J];江淮论坛;2004年03期

3 李佩环;;走进文化交往的全球化[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李俏;;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往的困境与对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5 维友 ,鲁兵;历史上的浙沪文化交往[J];今日浙江;2003年05期

6 周德刚;;资本强制下的文化交往与文化全球化的铺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7 方芳;;中澳文化交往四十年回顾、启示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1期

8 赵菡;文化交往也要“讲政治”[J];学习论坛;1996年08期

9 孟庆顺;;民国时期的粤港文化交往[J];当代港澳;2002年02期

10 李佩环;;文化混合化:全球化时代文化交往的新趋向[J];现代哲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姜佑福;;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看中国发展中的“普遍主义”问题[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大山;文化交往促和谐[N];西藏日报(汉);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鑫;冷战后中泰两国的文化交往:成就、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杨松;改革开放以来中印文化交往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相群;1689—1722年俄中经济文化交往及其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6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556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