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口碑、牌子与品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问题

发布时间:2017-08-11 22:31

  本文关键词:口碑、牌子与品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差异的聚合 地方认同 品牌化 公共性


【摘要】:民国时期北京非遗的"口碑"现象明显,"口碑"体现了人们在对非遗之谈论性交际中产生的地方认同。建国后公私合营运动破坏了非遗"买卖"的交际性,人们获得非遗产品的方式是经济配送,经济配送使人们对非遗产品无所谈论,因而失去了地方认同,"口碑"变成了"牌子"。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非遗产业转向非公有制经济,非遗消费指向满足人们的独特体验,非遗品牌化的实质是对人们获取消费独特性的满足,品牌化的非遗使人们产生的是虚假的地方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的目的,应是实现地方认同与形成产品标识的同行并进,现代产业发展的递深反回逻辑,为此目的的实现提供了良好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递深反回的结果,必然是超越非遗产业化的野蛮牟利性,向非遗产业的交际性、公共性回归;在递深反回逻辑中呈现的非遗品牌,是人们实现地方认同、对抗现代资本冲击的文化界碑。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差异的聚合 地方认同 品牌化 公共性
【基金】: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招标项目“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品牌研究”(HW12087)
【分类号】:G127
【正文快照】: 品牌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核心要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建国前主要是作坊(班子)式经营;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产品经营基本上是国家经济集权下的产品配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公司制)成为非物质文化产业处身其中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淑青;;论17世纪初英国乡绅的地方认同[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2 郑衡泌;;以祠神为纽带和标志的迁移人群的地方认同和融合——以宁波沿海海神信仰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3 刘博;朱z,

本文编号:658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658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