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7:34

  本文关键词: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思想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钱穆 中国文化 和合性


【摘要】:在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钱穆,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哲学体系。他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并结合史学观点研究中国文化,坚信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激发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敬意,以此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探讨了钱穆中国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介绍了钱穆生活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钱穆中国文化思想形成的影响。了解了钱穆对中国文化“和合性”思想的认识,从地理条件、气候因素、民族融和、国家凝成等中国历史发展方面认识了中国文化“和合性”的形成与发展,并以《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为范本,分别从中西方人的性格、思想、行为及文化结构等方面,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梳理了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的特点。又根据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这本书中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梳理,结合国家凝成、民族融和两大事业之进程,辅以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学、艺术等发展与创新,来概括“和合性”在钱穆中国文化观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对钱穆著作的解读,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本没有优劣、是非之分,只是在“和合性”与“分别性”所占的分数不同,表现各异。借此强调国人对国史应怀有温情和敬意,激发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持有爱惜、保护之热情。最后,通过研究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思想,探寻如何更好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钱穆一生奉献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他比较中西文化之异同,其意在发现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基本精神,最终目的在张扬文化的民族个性,更好的理解、发展、创新中国文化,挖掘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因此正确理解和评价钱穆的文化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科学的文化观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钱穆 中国文化 和合性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引言7-12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7-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10-12
  • 第二章 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提出的背景12-17
  • 一、时代环境对其思想的影响12-14
  • 二、个人思想成长历程14-17
  • 第三章 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的含义与特点17-26
  • 一、中国文化“和合性”的认识17-18
  • 二、中国文化“和合性”的形成与发展18-21
  • 三、中国文化“和合性”的特点21-26
  • (一)“和合性”与“分别性”——中西方人的性格21-22
  • (二)“通天人”与“合内外”——中西方人的思想22-23
  • (三)“集团性”与“英雄性”——中西方人的行为23-24
  • (四)“道德性”与“艺术性”——中西文化的结构24-26
  • 第四章 钱穆对中国文化“和合性”表现的考察分析26-32
  • 一、政治与经济层面26-28
  • (一)文治政府26-27
  • (二)民本经济27-28
  • 二、宗教与观念层面28-30
  • (一)宗教中国化28-29
  • (二)观念伦理化29-30
  • 三、文学发展与艺术盛行30-31
  • 四、科学传入与工业创新31-32
  • 第五章 钱穆中国文化“和合性”思想的启示32-36
  • 一、辩证认识“和合性”特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32-34
  • (一)以和合文化深厚底蕴支持当代中国文化创新32-33
  •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34
  • 二、科学转换中国文化和合精神,彰显当代价值34-36
  • (一)促进国际和平共处34-35
  • (二)推动社会和谐共生35-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介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明森;洛杉矶明星大道上的中国文化[J];前进论坛;2002年03期

2 蒋伟胜;交融中进步的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家;2002年01期

3 魏琪;把握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若干文化问题的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鲁子平;略论中国文化汲取佛教文化的逻辑进程及其历史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田辰山;论中国文化现代自觉的历史轨迹[J];学海;2003年01期

6 赵树利;开拓中国文化的国际市场[J];华夏文化;2003年04期

7 李克勇;法国文化与传播部长让_雅克·阿亚贡在法国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的讲话[J];法语学习;2004年01期

8 晋宣文;通过理论创新、金融创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综述[J];前进;2004年11期

9 李翔海;;论中国文化现代发展的三大阶段[J];南开学报;2005年06期

10 郑伟章;;伟大的中国文化[J];商业文化;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杨栋;;来鲁外国文教专家中国文化全方位导入及调适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刘述先;;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刘仲林;;论中国文化和科学文化会通的新文化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7 郭国祥;郭曙岩;;论中国文化的世俗化趋势及其健康发展[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媛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叶小青;邵勇;;“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肖连兵;从法国的中国文化年看人类文明共存[N];光明日报;2004年

2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N];人民日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层之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花建;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抵制“三俗”[N];文汇报;2010年

5 张金岭;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现代化带给中国文化的冲击大于欧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冶成云;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N];青海日报;2011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田兆元;中国文化的焦点透视[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殷勇;让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联袂出击[N];江西日报;2012年

10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南方周末实习生 周鑫;什么让中国文化不安全[N];南方周末;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妙永;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洪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5年

3 宋婧;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文化宣言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何鸣;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丹宁;当今在美中国文化展览观众特征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6 刘晶;软实力的再“软”——试论中国文化的有效控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白纯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谢玉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9 毛世帅;以身份理论阐释中国文化中的面子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雯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87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687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9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