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批判述论

发布时间:2017-08-25 06:52

  本文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批判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伊格尔顿 “文化主义”批判 罗蒂


【摘要】:伊格尔顿所言的"文化主义"并非作为文化研究两大范式之一的"文化主义",而是指男男女女完全是文化的动物这样一种观念,共有"费什式""罗蒂式"与"后现代主义"三种类别。他批评"文化主义"存在逻辑问题,因把文化绝对化而未能辩证看待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在反对普遍性的同时认可了另一种形而上的本质,因反对一般范畴而无力面对原教旨主义、乃至陷于分裂主义,因夸大文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世俗政治问题。这些批判都有一定道理,但也经常表现出把批评对象同质化、绝对化、漫画化的弊端。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伊格尔顿 “文化主义”批判 罗蒂
【分类号】:G02
【正文快照】: 一对于“文化主义”(culturalism),那些熟悉文化研究历史的人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霍尔曾将它与“结构主义”并称为文化研究的两大范式。1而另一位学者葛罗斯伯格有感于文化研究一词的滥用、文化研究内部的差异被忽视等现象,在回顾英国文化研究史时,也特意把“文化主义”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帅;;身体理论视域中的“身体”所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2 曲师;;论福柯的身体政治美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姜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5 蒋永福;;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4期

6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7 贾荣香;;美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向度[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杨坤;;后现代语境下对物理教师角色的理解[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窦栋有;彭冰冰;;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赵丹;刘洋;;走向文化政治诗学——伊格尔顿与他的文化政治批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8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叶湘虹;荣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6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7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秦溪;复杂性视域下的社会工程设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f ;福柯主体解构观与多元文化主义比较评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淑贞;后现代视阈下的角色扮演[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2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4 唐岫敏;悲剧与现代社会——读伊格尔顿新著《甜蜜的暴力》[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5 金元浦;最近我看的书[J];中关村;2004年06期

6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7 尤娟;;伊格尔顿在后现代时代的文化批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欣;;方法与洞见——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特征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龙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论《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梁宏宇;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4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5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10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35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735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