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7 11:07

  本文关键词:察异以求会通——熊十力与西方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农业大学》 2011年

熊十力的直觉思想研究

朱琳  

【摘要】:直觉是一种与理智相对应的非逻辑的、不强调推理的认识方法。直觉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属于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但长期以来对直觉这种方法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尤其相对于其他两种思维方式而言。随着理性主义的日益发达,人们开始意识到许多问题不能够单靠理性的思考方式去把握,由此开始重视对直觉的研究。 中国学者是受到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后开始接触直觉这一概念,但直觉这种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中的许多地方有共鸣,也正因如此,直觉受到中国许多学者的重视。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并没有“直觉”这一个概念,但中国的直觉思想却是极为丰富的。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中均包含许多直觉思想的内容。熊十力的直觉思想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影响,因此才具有很多独特之处。 熊十力的哲学致力于重立大本,其实就是在新的时代之下为中国哲学寻找一个新的定位。首先,熊十力的直觉思想建立在区分科玄的基础之上,科学与玄学的特征不同,那么在研究方法上也应当有所侧重。科学是将研究对象分成无数份,分析研究每一部分而得到真理;玄学则从总体方面着手,希望能够得到万事万物皆通的真理。两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长处,根据研究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熊十力认为科学侧重于理智而玄学则侧重于直觉,在熊十力这里就是科学运用“量智”而玄学则运用“性智”。其次,运用“性智”去研究玄学的过程,就是运用“性智”去见得本体的过程,就是一个“返本见体”的过程。熊十力通过“性智”与“量智”的区分既给科学留了余地,又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熊十力的直觉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很大。熊十力在儒学上的成就,他做人做事的执着,他孜孜不倦的传承使得新儒学有了更多的内涵与契机。熊十力为新儒学培养了很多中坚力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新儒学在经历了低谷之后,有了再次发展的契机,其标志是1985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世宣言》,该宣言是当代新儒学一个大纲性的作品。而宣言的由唐君毅起草,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共同创作,这四个人当中三个是熊十力的学生。熊十力被誉为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其独创的哲学体系与独立的学术态度对后世的哲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全高;熊十力与冯友兰形而上学观之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李祥俊;;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熊十力哲学体系基点探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高瑞泉;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许宁;;熊十力与儒学哲学化的向度扭转[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建光;;伦理生命的智识转向——熊十力人生哲学的“物性”构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吴学国;体用与性相——略论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继承与改造[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郭齐勇;;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2期

8 张汝伦;;察异以求会通——熊十力与西方哲学[J];文史哲;2009年04期

9 谢丰泰;熊十力哲学的现代价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阳 征;“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守政;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D];华侨大学;2007年

4 刘振贵;熊十力的“量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

5 凤鸣;熊十力体用哲学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董祥勇;;论“解蔽”意义上的“明于天人之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余建军;;无为?抑或有为?——以《论语》一段话为中心诠释孔子无为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石相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国际法上的作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徐俊嵩;;王阳明军事实践中的人本思想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葛维春;;象山心学理论渊源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邵孔发;;自然的人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家欢;;“天”、“命”视域下的孟子良心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何保林;;略论中国人的幸福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姜飞;;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史起点[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戴国斌;;管理与哲学的关系:基于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白云莉;90后大学生财富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丽春;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有关调查与实验[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彩霞;《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丽丽;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国利;论道家的生态政治哲学意蕴[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军;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当代新儒学的理论奠基者熊十力[J];北方论丛;1996年01期

3 陈万雄;从一封函札谈起[J];读书;1995年10期

4 张庆熊;熊十力和胡塞尔的本体论学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5 张宏杰;;浅议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04期

6 高瑞泉;熊十力与近代传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7 胡晓明;从《十力语要》看熊十力哲学的存在感受与学术性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8 郭美华;“本心”的普遍性与个体性——论熊十力哲学的普遍主义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程潮;生命哲学的输入及其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10 陈来;熊十力哲学的明心论[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伟;;熊十力庐山避难[J];湖北档案;2007年05期

2 史炳军;个体自由的形而上思考——评熊十力的心本论[J];理论导刊;2002年09期

3 高瑞泉;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J];周易研究;2002年02期

4 ;但责我者为我师[J];共产党员;2009年03期

5 冷学宝;;熊十力的治学自信与教育自尊[J];师道;2010年11期

6 王守常;;熊十力 论学书札(三通)[J];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7 梁漱溟;纪念熊十力先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张天行;;“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熊十力全集》读后[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9 华勇;;熊十力哲学研究[J];哲学动态;1984年08期

10 刘建国;论熊十力本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J];长白学刊;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士敏;;儒学的“还原”——评熊十力的《原儒》[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高瑞泉;;“新唯识论”与柏格森生命哲学[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陈强;;《新唯识论》述记[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4 李德仁;;新儒家说易[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余敦康;;回到轴心时期——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三先生关于易道的探索[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罗义俊;;中国儒学:大综和系统[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景海峰;;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8 耿宁;曾亦;;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姜飞;;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史起点[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丁为祥;[N];光明日报;2009年

2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汝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陈来;[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N];文学报;2008年

5 陈仁仁;[N];光明日报;2001年

6 张卓;[N];光明日报;2003年

7 齐勇;[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刘贵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雷于怀;[N];湖北日报;2011年

10 王志立;[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曾海龙;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孟令兵;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7 郭丽娟;熊十力“乾元”易学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谭凯;批评与重建—熊十力徐复观知识分子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琳;熊十力的直觉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杨秀;熊十力政治哲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谢恩廷;熊十力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改桃;熊十力对科玄论战的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振贵;熊十力的“量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

8 凤鸣;熊十力体用哲学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卫建勋;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察异以求会通——熊十力与西方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4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3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