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中的桥接角色

发布时间:2016-10-01 10:35

  本文关键词: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年

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中的桥接角色

王珏  

【摘要】: 基于笔者本科学习期间积累的录音艺术和音频技术的知识,以及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学习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和参加的学术活动、研究项目与田野采录,,笔者逐步意识到从田野到音响档案转化过程里的诸多因素中,录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然而,录音这一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整个田野采录工作的各种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录音工作的完成不仅受制于技术设备自身的水平,还决定于采录者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设备技术的认识与使用能力。一方面,录音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发展,田野采录中对各类文化表达方式产生的信息要求更加全方位,也推动了“全息录音”这一运作模式的出现,即从声音、画面、图片诸多媒介来全面再现被采录地区的文化事象。因此,笔者将在论文中,把“录音”作为连接田野与档案的桥梁来剖析这一技术手段对于民族音乐学学科中转换“音响的发生现场”至“转储载体”的重大意义,并以此为中心线索,揭示民族音乐学田野采录发展中的人文及技术历程,将中心论题延展至人与设备、人与技术、人与人以及人与文化诸多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并以位于中国民族音乐学科学术前沿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田野考察录音工作以及音响档案藏品为主要参照对象,针对录音如何影响、改变民族音乐学,针对录音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影响,以及对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录音和音响档案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充分论述民族音乐学田野采录“技术—观念—方法”这一主线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绪论7-16
  • 0.1 研究动机与目的8-9
  • 0.2 相关参考文献的回顾9-12
  • 0.3 研究范围、方法、内容与局限12-14
  • 0.4 论文章节构架14-16
  • 第一章 录音在从田野到音响档案转化过程中的桥接16-25
  • 1.1 录音技术和录音设备发展史的回顾16-21
  • 1.2 录音在从田野考察到音响档案转换中的桥接21-25
  • 第二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田野录音的概况25-34
  • 2.1 音乐研究所音响资料的分类25-26
  • 2.2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田野工作情况26-29
  • 2.3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三代核心录音师29
  • 2.4 音乐研究所田野采录信息的统计29-34
  • 第三章 湖南音乐普查的田野考察项目34-48
  • 3.1 湖南音乐普查项目的时代背景与项目人事组织安排34-36
  • 3.2 湖南音乐普查中录音工作的进行状况36-44
  • 3.3 湖南音乐普查项目的归档与后续影响44-46
  • 3.4 笔者对湖南音乐普查的回访46-48
  • 第四章 从田野考察采录到音响档案拯救工作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48-62
  • 4.1 中奥音乐学者联合进行的西北诸省少数民族音乐普查项目48-53
  • 4.2 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项目53-62
  • 第五章 广西靖西壮族"魔仪"音乐研究的个案分析62-79
  • 5.1 广西靖西县"魔仪"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63-64
  • 5.2 祭祀仪式采录工作准备阶段协调工作的分析64-67
  • 5.3 祭祀仪式采录工作的进行与对田野采录中录音环节理想模式的探讨67-79
  • 结语79-82
  • 附录82-84
  • 参考文献84-87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87-88
  • 致谢8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利肖;《单弦牌子曲资料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邹婧;历史的回声:1909年蒙古族历史录音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靖;音响资料的利用与比较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金经言;关于杨荫浏先生演唱的一段昆曲录音[J];人民音乐;1999年11期

    3 蔡良玉,乔建中;人类的声音世界的记忆──IASA年会暨奥地利科学院音档馆成立100年庆典侧记[J];人民音乐;2000年04期

    4 王雨桑;“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试验项目成果报告[J];艺术科技;2005年03期

    5 伍国栋;实地调查资料储存的理论及方法[J];中国音乐学;1993年04期

    6 萧梅;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在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中的作为[J];中国音乐学;2004年04期

    7 乔建中;甘于寂寞 无声奉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建所40周年献辞[J];中国音乐学;1994年01期

    8 张淑珍;中国录音制品出版事业八十年(1908-1987)[J];中国音乐学;1994年01期

    9 萧梅;理论 方法 精神——“‘实地考察’与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述评[J];中国音乐学;1997年04期

    10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J];中国音乐学;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廖明旗;;论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银卓玛;殷志华;;简述音乐人类学发展轨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易秀娟;曾宪章;;《文心雕龙·乐府》之“乐”管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陆小玲;;原生态民歌与大学生人文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王远坤;声味相合之美[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郑玉香;张宁;;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诗歌的同源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张蒙;;析东周乐官阶层社会身份与职责的流变[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2期

    9 逯璐;;京房六十律研究综述[J];黄河之声;2007年10期

    10 张兰芳;;幽幽古琴韵 铮铮弦上音——古琴艺术之历史发展探微[J];黄河之声;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宇;;紧密型立体声拾音系统的搭建——SCHOEPS话筒应用实例[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2 李红梅;;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完美结合——浅谈二人台音乐中蒙汉文化交融[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伟;陈苇婧;;基于人耳听觉辨别阈对主辅传声器声像不吻合程度的限定[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4 王宇;;紧密型立体声拾音系统的搭建-SCHOEPS传声器应用实例[A];2008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艳;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钟芳芳;群体心理影响下的饶河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单弦牌子曲与长阳南曲渊源关系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林靖;音响资料的利用与比较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冯光钰;曲艺音乐的传播(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冯光钰;曲艺音乐的传播(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苏志成;赵玉洁;黄可嘉;;唱片档案抢救保护方法的选择[J];兰台内外;2008年05期

    7 仁钦桑布;毕力工;;论蒙古民歌的分类[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04期

    8 杨荫浏;曲牌一同名异曲问题——重读1979年的资料想到一些问题[J];音乐研究;1984年03期

    9 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J];音乐研究;2000年04期

    10 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下)[J];音乐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刘霏;[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雨桑;我国钢丝录音遗存音乐音响档案样本测试与音频还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燕群;中国民族音乐音响档案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周颐;赤子心怀有隐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董大汗;20世纪中国曲艺音乐基本概念、本体特征与分类研究述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王婷;论北京八角鼓票房中的岔曲艺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良;侗歌采风简记[J];中国音乐;1994年01期

    2 乔建中;甘于寂寞 无声奉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建所40周年献辞[J];中国音乐学;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库存在售书目[J];中国音乐学;2011年03期

    2 京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社会学研究室正式创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张春香;;简讯:《李元庆纪念文集》首发式[J];中国音乐学;2010年02期

    4 ;著名学者介绍[J];国际音乐交流;1994年01期

    5 闻青;;全国高等音乐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工作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J];艺术教育;1995年06期

    6 丁山;硕果累累 蜚声中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40年记[J];新文化史料;1994年06期

    7 蒋燮;;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圆桌会议综述[J];中国音乐学;2007年04期

    8 张振涛;;风起田野——杨荫浏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民间音乐考察[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秦序;一次有关中国音乐史研究方法问题的有益探讨——第三期音乐理论读书研讨会略记[J];中国音乐学;1989年02期

    10 ;“龙门石窟”、“千唐志斋”书法田野考察众人谈[J];东方艺术;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2 索智群;何庆;邓越;郝震宏;乔东海;;相位载波硅微光纤传声器的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马军;李伯权;李晓东;田静;;硅微电容传声器的电声测试[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曲向辉;朱伟;;现场节目制作中声反馈的抑制[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5 胡笑浒;郑成诗;李晓东;;二阶自适应零陷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分析[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孙滨如;陶中达;张保军;苍凤波;;金刚石振膜传声器[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7 李强;邓越;乔东海;;基于相位载波调制/解调的硅微光纤传声器设计研究[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钟小丽;;传声器放置方式对头相关传输函数测量的影响[A];2008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董小玉;;TDMA(GSM)模式通信工具对助听设备的电磁干扰与抑制[A];2009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保军;;金刚石振膜传声器[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晶晶;[N];文艺报;2007年

    2 本报专稿 木泉;[N];世界报;2008年

    3 记者 班玮 潘云召;[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董保纲;[N];吉林日报;2003年

    5 马震;[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苏晓洲 李想;[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赵静;[N];华夏时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崔成泉;[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蒋萍;[N];文汇报;2004年

    10 廖君;[N];中国改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王丽琴;秩序校园[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林苗;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雨桑;我国钢丝录音遗存音乐音响档案样本测试与音频还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8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珏;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中的桥接角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徐海波;甘肃会宁南门祭山仪式音乐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颖;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现状与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邢磊;广西铜鼓音乐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5 王俊峰;昌黎民歌的音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仇崑杉;《中国音乐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张燕群;中国民族音乐音响档案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林乐飞;还愿仪式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董大汗;20世纪中国曲艺音乐基本概念、本体特征与分类研究述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张婷;近代琴家管平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7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