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pdf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0-10 11:16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zhangbing32159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什么是文化?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我们比较认同的有两种:一种是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一种是所谓文化就是人类行为的综合[1]。其实,文化就是一种活法,就是一种生活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所处地域及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的主流文化也就不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别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属于情感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是“士为知己者死”。从群体来讲,稳定的农耕社会造就了盘根错节的家族纽带,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几乎多半会循根而归结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因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强调和为贵、天下太平、仁爱为本。从个体来讲,认为人生一世,就要尽责奉献,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子孙。任何场合都强调“做人”的重要性,一辈子必须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把自己置于某种管理的制约之下。西方文化属于哲理性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是“知识就是力量”。由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好战性,从而形成了比家国意识更强的国家意识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西方人认为上帝造就自己,就是要尽情地享受人生,不需要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所以子女抚养到法定年龄就要自立,父子用餐也实行 AA 制。主张个性张扬向外发展,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综合来看,如同甘美的水果有内核一样,文化也是如此。只是不同的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内核。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既然广义的文化是人类行为的综合,那么我们从中西方人的行为习惯就可以看出文化内核的差异。从用餐方式上看,中国人喜欢聚餐,使用的餐具是筷子,从大堆上往回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锅;西方人采用分餐制,使用的餐具是刀、叉,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由内向外切。从见面礼节上看,西方人见面不是握手就是拥抱,向外发展;中国人的传统礼节见面不是打拱,就是磕头,心照不宣,大家都是一伙子的,不敢握别人的手,只好握自己的手。从姓氏排列看,中国人的姓名是由宗族、辈分到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人的名字是由自己、父辈到家族,突出的是个体。从时空角度看,中国人习惯用年、月、日、时、分、秒表达时序,用国家、省、市、县、街道、门牌号排列地址,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的时间排序是:秒、分、时、日、月、年,地址则按门牌号、街道、县、市、省、国家排列,突出的是个别向整体的合成关系。由上可见,中西方人的行为表达方式明显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马登龙1,张曦1,马晓理2(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甘肃武威 733000;2.武威市教育局职教科,甘肃武威 733000)[摘要]文化是人为事物的组合。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所处的地域、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的主流文化也就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属于情感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是“士为知己者死”,其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属于哲理性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是“知识就是力量”,其内核是个体意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直观、类比、综合、对立统一思维;西方人擅长概念、逻辑、分析、微观、对立面的对立思维。自然观、科学发展的循环机制、民族文化性格是其思维差异产生的重要历史原因。[关键词]文化;思维差异;历史原因[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0)02-0026-04收稿日期:2010-03-03作者简介:马登龙(1955-)男,甘肃武威人,研究员,从事远程教育、高职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Vol. 20 No. 2Jun. 2010第 20 卷第 2 期2010 年 6 月同,文化差异显而易见,而支配人们行为的思维差异存在是必然的。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2]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学文科的人喜欢问“这是为什么?”,学工科的人喜欢问“怎样做?”。同一主流文化下的亚文化尚且产生这样的思维偏好,何况不同的主流文化之间,思维差异会更明显。中国人擅长宏观思维,西方人擅长微观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直观、类比思维,西方人偏好概念、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对大脑中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逻辑思维就是对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中西方人两种思维都有,只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偏好也就不同。其分析依据是:首先,从“逻辑”这个词来看。“逻辑”是个外来词,20 世纪初严复在翻译英语文献时遇到“Logic”这个单词,苦于在汉语词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只好直译成“逻辑”,由此说明在此前中国的逻辑学并不发达。其次,从语法的角度看。西方文化中拉丁语、希腊语等语法书成书都比较早,而汉语的语法成书比较晚(1898 马建忠)。语法是人类语言长期抽象化的结果,语法规则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则。证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发达。从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看,中国人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整体描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文学作品则可由任一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述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类细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第三,汉语中的量词比英语中的多,诸如:一面红旗、一颗星、一把伞、一头牛、一只羊、一匹马、一壶茶、一盏灯、一本书、一杆秤、一张纸等等。这种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往往与形象有关,而英语中量词很少,足见中国人的形象直观思维比较发达。第四,从医学角度来看。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自然科学方面的融合度较强,但医学方面的融合进展迟缓各成体系,究其原因恐怕也在思维方式。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善于直觉思维,从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西医强调逻辑思维,习惯从局部分析入手,采取由个别到共性的形式,将同类事物的共性总结出来,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第五,从绘画布局、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方面看:中国山水画是以纵轴统观全局,人物、动物、植物描绘以勾画轮廓为主。艺术传统以象征写意表现为基本特征,以想象真实代替感觉真实,讲究风貌神韵,离神得似,擅长以抽象线条、节奏表现凝练的感情,具有高度抽象性。审美情趣在于强调对深厚隽永的意境加以直观领悟,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西方绘画则对每个细节力求形似,人物和动物绘画都要求以解剖学为基础,静物风景则讲究***比例的立体感。艺术传统在于刻意写实,以个体时空严格要求为特点的感官真实为目标,强调摹拟再现。审美情趣则注重对审美对象加以系统的条分缕析,追求真和美的统一。综合以上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3]中国人更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更偏好分析思维。在信息的排列组合方面,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西方人则是个体思维优先。除了前面例举过的时间、地址、姓名的排序可以说明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中国人最传统的计算器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36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c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