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_《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16 10:47

  本文关键词: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08年

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伍辉  

【摘要】: 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错综复杂、变幻无穷,有正面的、美好的,也有负面的、丑陋的。历史发展的长河里,西方的中国形象不断演绎变化着,古代的丝人国、早期资本主义世俗精神背景下的契丹传奇、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中华帝国、启蒙时代的政治乌托邦以及后来的艺术乌托邦,还有西方殖民扩张时期停滞的专制帝国,以及至今还在演绎翻新的妖魔化中国。本论文对历史上不同时段里西方涉及到中国且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些文本或媒体进行梳理,对西方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形象进行大致的归类,从多个视角考察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确定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神话化、理想化、乌托邦化(政治利用)的历程,继而被丑化(贬低),再乌托邦化(唯美主义),最后又被丑化(妖魔化)的历程。 全文主要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概念进行界定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介绍学术界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研究现状,交代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14世纪以前的东方游记里进行梳理,分析最早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即物质化的契丹形象。第三部分对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尤其是耶稣会教士们所描绘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着重探讨门多萨神父和利玛窦的两部著作对中国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的介绍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中国热,探寻开明的大中华帝国形象的文化意义。第四部分主要对西方历史上两种乌托邦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探讨。一是启蒙时代的乌托邦中国,分析17、18世纪时期西方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加以想象与利用,为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建构的符合自己理念的政治乌托邦;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现代性所困的人们从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里寻觅到他们的理想,从审美的角度建构的艺术乌托邦。第五部分主要对两种被丑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一是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扩张时期逆转的被丑化、贬低的停滞的专制帝国形象,二是至今还在演绎翻新的妖魔化中国形象。 纵观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西方的中国形象大体上经历了四种类型的变迁:神话化、理想化、乌托邦化(或政治利用,或审美)、丑化(或贬低,或妖魔化)。每一种中国形象,不完全是中国当时真实情况的再现,只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当时现实的中国,却更多地表达了西方和中国的关系,折射出中国形象塑造者(西方)自身的欲望。通过西方的中国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中领略生活于中国本土意识之外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从而有助于我们反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增强自我意识,在国家建设和国际交往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从西方时而过度赞美中国、时而又“妖魔化”中国的变迁中,我们意识到西方之对于中国的关注与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自身的需要。这对于出现“汉语热”、“中国投资热”、“中国文化热”的今天,我们如何去面对西方新一轮书写“中国形象”的热潮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以主动而理性的精神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一个充满朝气与魅力的中国,走向世界,以建立平等对话和相互补充的平衡的世界文化生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103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导论12-20
  • 第一节 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概念的界定12-14
  • 一、中国概念的界定12-13
  • 二、中国形象概念的界定13-14
  • 第二节 学术界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回顾与评价14-16
  • 第三节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16-1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8-20
  • 第二章 异域之美:想象的中国传奇20-28
  • 第一节 美丽的金羊毛树:想象之美20-22
  • 第二节 东方游记里的中国:物质化的契丹传奇22-28
  • 一、契丹传奇的形成22-23
  • 二、物质化的契丹形象23-25
  • 三、座椅子上的旅游:《曼德维尔游记》25-28
  • 第三章 从传奇到现实28-33
  • 第一节 开明的大中华帝国形象28-31
  • 一、《大中华帝国志》28-29
  • 二、《利玛窦中国札记》29-31
  • 第二节 罗伯特.伯顿和《忧郁的解剖》31-33
  • 第四章 乌托邦式的“他者”33-47
  • 第一节 政治乌托邦33-40
  • 一、西方政治的文化想象与利用33-37
  • 二、哥尔斯密和《世界公民》37-40
  • 第二节 艺术乌托邦:西方现代性的他者40-47
  • 一、迪金森和《约翰中国佬的来信》40-42
  • 二、罗素眼中的中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方之光42-44
  • 三、永恒的香格里拉44-47
  • 第五章 丑陋的中国形象47-65
  •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逆转48-50
  • 第二节 停滞与恐怖的专制帝国形象50-54
  • 第三节 笛福的中国批评54-57
  • 第四节 妖魔化的中国形象57-65
  • 一、黄祸与黄祸论:西方的想象与恐惧57-60
  • 二、中国威胁论:新“黄祸论”60-62
  • 三、妖魔化中国的典型:好莱坞华人反派形象62-65
  • 结语65-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73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73-7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繁星;武术;;被凝视的女性化“他者”——20世纪西方影片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2年03期

    2 郭琳波;;变与不变:史景迁《王氏之死》中的中国形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侯铁军;;论朗费罗的《陶瓷》与想象的景德镇[J];芒种;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2 鲁嘉雯;改革开放以来沂河两岸居民生活变迁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玉洁;西方传媒视角的中国观[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一琳;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2 杨正润;文学的“颠覆”和“抑制”——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和意识形态论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3 让-马克·莫哈,孟华;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董杰;曹金发;;浅谈南宋两浙地区的宴饮礼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刘亚轩;;明清之际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葡萄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5 汤开建;陈青松;;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洋宗教画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黄妍;桑青松;;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际空间距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梅晓娟;周晓光;;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地理学汉文西书的天主教化倾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阎凤桥;;学术传统:优势或劣势?(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刘佳;;出洋肄业局与游美肄业馆之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7 吕舟;;从奥古斯都时代与路易十四时代看帝王对建筑发展的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8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9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井百祥;;可持续发展中的后农业现代化[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3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8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聂莹;民国江西茶叶地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德东方主义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张权生;;“凝视”的快感——论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反女性主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李玉增;临沂市商业批发市场发展及其区位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12期

    5 蔡云艳;;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马元雄;;萨义德《东方主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7 金安利;;近十五年来国内形象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8 周宁;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与中国形象研究[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9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10 欧阳云玲;凌菁;;浅议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偏见”[J];东南传播;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1940-1995)[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砾莹;从临沂模式看中国非中心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秦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5 叶琦;近代河口镇经济与社会变迁[D];苏州大学;2005年

    6 陶常荔;论林语堂的中国形象创造[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婷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1983—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颖;山东海洋事业近代化变迁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子玉;赛珍珠笔下的双重他者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思艳;清代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刚;澳大利亚对华FTA策略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访杰姆逊教授[J];读书;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婷;;想象的中国 西方的“蝴蝶君”——谈电影《蝴蝶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李想;刘冬梅;;世纪转折点的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J];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06期

    3 马婷;;文化想象中的中国形象——谈电影《蝴蝶君》[J];大家;2010年24期

    4 朱爱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纪念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四百周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李勇;形象学的文化转向[J];人文杂志;2005年06期

    6 胡铂;吴芹;;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03期

    7 姜智芹;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张茹;;“形似”而“神非”的异国形象——浅析《人的状况》里中国形象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姜智芹;;非我与他者:英国文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J];东岳论丛;2005年05期

    10 陈洁;;从《功夫熊猫》看中国形象的构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罗中起;;批评需要文化想象——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现代性建设的一点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庆真;;从“村落”到“村”:解读一个变迁中的村庄[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花溪;王元楣;;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变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高永久;刘庸;;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变迁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范允行;李明华;;论中国环境政策的变迁[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霞;;我院近几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布及耐药变迁[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焦斌龙;;体制转轨与中国人力资本地位变迁:以公有制企业为例[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罗次节;;临床分离454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分布与变迁[A];玉溪市第八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菁霞;[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毕研韬 旅欧学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肖同庆;[N];人民日报;2004年

    4 记者 季明 王优玲;[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本报驻外记者 席来旺 施晓慧 李景卫 吴乐珺 孙广勇 谭武军 黄培昭 张梦旭 温宪 莽九晨 王恬 暨佩娟;[N];人民日报;2011年

    6 周宁;[N];文艺报;2008年

    7 李伯星;[N];今日信息报;2007年

    8 木弓;[N];文艺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景 王思璟 见习记者 江玮;[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10 尹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2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3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李冬梅;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D];兰州大学;2008年

    7 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D];西北大学;2005年

    8 纪琼骁;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D];武汉大学;2005年

    9 刘丽娜;会计的契约本质与企业会计规则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吉尔嘎拉;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3 汤婧;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看《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4 张晓武;河西地区回族社区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李晓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树春;保安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7 杨环环;30年中国电视广告男性形象变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肖霞;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D];河南大学;2009年

    9 张玉龙;述论近代长沙古街巷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热比古丽·卡地尔;现代维吾尔族婚姻变迁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1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