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7 18:04

  本文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林业大学》 2011年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

姚朋  

【摘要】: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已从狭义的墙内造园拓展到了整个大地,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园艺学而呈现出新的属性。在物质基础繁荣和价值取向趋同的今天,一种新的环境认同危机正迅速的蔓延到现代风景园林中,特定环境给予人的特定存在感也变得日渐模糊。 文章将同样产生于认同危机、源于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引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实现对环境特质的认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为现代风景园林建立起专属的空间定向感和认同感,探索具有明晰特征和品质并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风景园林场所设计方法论。 在进行社会及哲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将国内外场所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代风景园林融合在一起,并结合现象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内容分析了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系统论述了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时代需求、形成机制、变化性和稳定性等典型特征,探索在当前认同危机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复杂、综合的属性,为整篇论文的研究建立起概念平台。 文章以史学研究为基点理清了中西方历史上的园林场所观,即用现代视角探讨古人在没有认同危机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构建园林环境的感知意义,通过对中西方自然观和哲学观的分析,了解环境主体和感知对象的关系,得出中西方历史上园林场所观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为当今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文的主体理论研究部分论述了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表征,从人的感知层面明确了特定环境中的表征概念和内涵,并总结出对其产生影响的四个因素即实体因素、空间因素、事件因素和感知主体因素,针对每种因素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 表征因素的分析为策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系,从宏观上将构建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策略分为了三种,即源于场地的强化和补充策略、认知回归的传导和触媒策略以及环境新置的平衡和再生策略。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每种策略又包含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场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的优秀设计案例阐述了场所特质的表达与构建。 文章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的场所缺失现象进行了必要的思考和探索,从场所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建设过程中的片面场所观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风景园林场所建设的现状,并结合笔者参与的两个实践案例提出了积极的探索。场所特质的建立是人对环境进行感知的过程,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我们必须基于场地条件和地域特征,努力构建可以感知的环境从而实现定向和认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U98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2
  • 1 绪论12-28
  • 1.1研究缘起与背景12-17
  • 1.1.1 研究源起12-15
  • 1.1.1.1 "村改居"的身份转变与新村环境的场所遗失12-14
  • 1.1.1.2 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说"与"特色说"14-15
  • 1.1.2 研究背景15-17
  • 1.1.2.1 时代背景下的趋同与存异15
  • 1.1.2.2 现代风景园林面临的场地复杂性15-16
  • 1.1.2.3 环境的认同危机与场所构建的片面理解16-17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9
  • 1.2.1 研究目的17
  • 1.2.2 研究意义17-19
  • 1.2.2.1 维护和延续以场地条件为基底的风景园林特色17-18
  • 1.2.2.2 加强风景园林中历史文化情感的现代语境认同18
  • 1.2.2.3 通过人与场所的互动提升风景园林环境的品质18-1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2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9-21
  • 1.3.2 国内研究现状21-22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2-24
  • 1.4.1 研究内容23
  • 1.4.2 研究方法23-24
  • 1.4.2.1 学科交叉与文献综合23-24
  • 1.4.2.2 实地考察24
  • 1.4.2.3 案例比较与论证分析24
  • 1.4.2.4 规划设计实践24
  • 1.5 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可能的创新之处24-25
  • 1.6 研究的结构与框架25-28
  • 1.6.1 研究结构25-26
  • 1.6.2 研究框架26-28
  • 2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概念释义及综合属性28-64
  • 2.1 相关概念释义28-46
  • 2.1.1 风景园林28-31
  • 2.1.1.1 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28-29
  • 2.1.1.2 时代特征下的综合属性29-31
  • 2.1.2 场所31-43
  • 2.1.2.1 社会背景——对于现代主义的思考31-33
  • 2.1.2.2 基于现象学的哲学基础33-37
  • 2.1.2.3 场所的概念与内涵37-40
  • 2.1.2.4 场所的性质与结构40-43
  • 2.1.3 场所特质43-46
  • 2.1.3.1 场所特质的内涵44-45
  • 2.1.3.2 场所特质的构成45-46
  • 2.2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内涵及综合属性46-61
  • 2.2.1 作为场所并彰显特质的风景园林46-53
  • 2.2.1.1 风景园林作为场所的时代需求47-49
  • 2.2.1.2 实现风景园林场所的完形、立象与尽意49-52
  • 2.2.1.3 塑造风景园林环境的定向感与认同感52-53
  • 2.2.2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形成机制分析53-59
  • 2.2.2.1 环境心理学基础53-55
  • 2.2.2.2 实现功能构建的风景园林场所55-58
  • 2.2.2.3 场所特质的感知历程58-59
  • 2.2.3 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变化性和稳定性59-61
  • 2.2.3.1 多要素的差异性59-60
  • 2.2.3.2 受环境影响的变化性60
  • 2.2.3.3 可延续的稳定性60-61
  • 2.3 本章小结61-64
  • 3 中西方历史上园林场所观的诠释与启示64-78
  • 3.1 作为哲学基础的中西方自然观65-67
  • 3.1.1 道法自然的中国自然观65-66
  • 3.1.2 主客二分的西方自然观66-67
  • 3.2 场所特质在西方历史园林中的诠释67-72
  • 3.2.1 神性化和超自然意识的开端67-68
  • 3.2.2 引入自然和人工意识的延续68-70
  • 3.2.3 人工风景和唯理意识70-71
  • 3.2.4 回归自然和尚感意识71-72
  • 3.3 场所特质在中国历史园林中的诠释72-75
  • 3.3.1 自然崇拜的神灵感知72-73
  • 3.3.2 人间仙境并含蕴万物73-74
  • 3.3.3 玄学隐喻的再造自然74
  • 3.3.4 意识象征的写意自然74-75
  • 3.4 本章小结75-78
  • 4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表征78-112
  • 4.1 表征的概念及内涵78-79
  • 4.2 影响场所特质表征的因素79-110
  • 4.2.1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实体因素82-92
  • 4.2.1.1 实体因素及其显性特征82-88
  • 4.2.1.2 对于场所特质的表达88-92
  • 4.2.2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空间因素92-101
  • 4.2.2.1 空间的显性要素93-95
  • 4.2.2.2 空间的非显性要素95-99
  • 4.2.2.3 对于场所特质的表达99-101
  • 4.2.3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事件因素101-107
  • 4.2.3.1 场所中的事件101-102
  • 4.2.3.2 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102-103
  • 4.2.3.3 对于场所特质的影响103-107
  • 4.2.4 风景园林场所中的感知主体因素107-110
  • 4.2.4.1 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情绪108-109
  • 4.2.4.2 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行为109-110
  • 4.3 本章小结110-112
  • 5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构建策略112-150
  • 5.1 源于场地的强化和补充策略112-131
  • 5.1.1 基于自然条件的场所感知113-123
  • 5.1.1.1 自然元素的限度保护与利用113-115
  • 5.1.1.2 对于被加工自然的场所再生115-119
  • 5.1.1.3 塑造自然过程的场所感119-123
  • 5.1.2 基于人为建造条件的场所感知123-131
  • 5.1.2.1 生产生活的场景化体验123-125
  • 5.1.2.2 延续空间特质的功能转换125-131
  • 5.2 认知回归的传导和触媒策略131-145
  • 5.2.1 对于场地事件的载入与追忆131-134
  • 5.2.1.1 自然事件的载入132-133
  • 5.2.1.2 人为事件的载入133-134
  • 5.2.2 对于场地本土要素的挖掘与重释134-145
  • 5.2.2.1 典型乡上材料的运用135-137
  • 5.2.2.2 广义文化元素的引入137-143
  • 5.2.2.3 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143-145
  • 5.3 环境新置的平衡和重生策略145-148
  • 5.3.1 单元场地对于环境的整体平衡146-147
  • 5.3.2 环境功能转化的场所重生147-148
  • 5.4 本章小结148-150
  • 6 场所特质与我国当代风景园林150-168
  • 6.1 构建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时代挑战150-152
  • 6.1.1 特色消退的认同危机150
  • 6.1.2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150-151
  • 6.1.3 城市化进程与环境的人文关怀151-152
  • 6.1.4 场地条件的复杂性与功能需求的多元化152
  • 6.2 建设过程中的片面场所观152-155
  • 6.2.1 主题语境下的侵入式表达152-153
  • 6.2.2 湮没场地肌理的狭义文化观153-154
  • 6.2.3 忽视环境体验的形态主导方式154-155
  • 6.3 构建场所特质的实践与探索155-166
  • 6.3.1 设计实践中的探索155-165
  • 6.3.1.1 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烟台园155-161
  • 6.3.1.2 暖温带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中心库161-165
  • 6.3.2 基于非设计层面的建议165-166
  • 6.3.2.1 建立场地资源的评估体系165
  • 6.3.2.2 明确合理的建设定位及愿景165-166
  • 6.3.2.3 建立健全环境使用的评价机制166
  • 6.4 本章小结166-168
  • 7 结论与余论168-172
  • 7.1 结论168-169
  • 7.2 余论169-172
  • 参考文献172-180
  • 图表附录180-192
  • 个人简介192-194
  • 导师简介194-196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196-198
  • 致谢19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昉;;浅谈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体系的建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年06期

    2 刘东红;黄伯双;李军;;堪舆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郢娴;从空间到场所[D];天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兰;;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管窥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保继刚;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反思及国际主题公园进入中国的透视[J];风景园林;2005年02期

    3 朱建宁;马会岭;;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J];风景园林;2005年03期

    4 郑曦;孙晓春;;以城市事件为推动力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建设[J];风景园林;2006年02期

    5 ;中国五·一二地震纪念景观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获奖作品[J];风景园林;2008年04期

    6 于志远;戴军;付丛伟;赵桂娟;;场地的生长 2010上海世博园区江南公园创作[J];风景园林;2010年02期

    7 王向荣;;西安世园会的大师与大师园[J];风景园林;2010年02期

    8 王向荣;;四盒园—空间和诗意的花园[J];风景园林;2010年02期

    9 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年02期

    10 刘文利;郭咏珊;仇彦清;;应用POE方法对岐江公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广东园林;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琳;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张凯莉;建筑遗产的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胡希军;城市化主导的景观结构演变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雄;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孙彦青;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D];同济大学;2007年

    7 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9 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刘福智;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及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4 苏勇;中心结合边缘——城市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5 刘旭红;浅析我国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6 王广和;任轶蕾;纪江海;;关于高校中高层教学楼设计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综合教学楼方案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7 李冬冬;徐鑫鸣;王南;;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的互动效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8 刘浩;曾跃辉;杨建;;摩梭文化中的传统民居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9 马中举;辜彬;张毅川;秦绪勇;;新乡市步行街户外广告牌景观评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王晓南;;五凤溪场镇开放空间的特色与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民,黄春华;广义建筑学的人居环境空间尺度概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2 季文媚;;浅议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围合与构成的基本方式[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3 高培培;郑占锋;刘玉;;小尺度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4 刘翔;邹志荣;;园林景观空间尺度的视觉性量化控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5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6 赵亚敏;李荫;;中国私家园林空间布局艺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刘丽;;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划分与组合[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5期

    8 郑曦,李雄;城市开放空间的解析与建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江怡;;康德的空间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庆顺,胡恒;建筑史中的空间概念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杨;[N];潍坊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郭永久;园林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孙鹏;空间句法理论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对比解读—承德避暑山庄空间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6 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D];东南大学;2005年

    7 海军;现代设计的日常生活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于晓森;农业相关要素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璋;;探讨园林规划中植物造景色彩的应用思路构建[J];现代园艺;2014年11期

    2 胡赛强;;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相地的影响[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爱华;浅谈城市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J];安徽建筑;2000年06期

    2 张光富,郭传友;恢复生态学研究历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章启群;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现象学美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曾志,孙福万;论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及其逻辑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张成才;陈奇伯;韩伟宏;;香化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年12期

    7 曾辉,江子瀛,孔宁宁,高凌云;快速城市化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8 刘忠伟,王仰麟,彭建,王晓东;区域文化景观旅游持续开发的景观生态视角——以绍兴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贝弗莉·阿尔伯特 ,臧尔忠;美国历史建筑和遗址的保护[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清华大学;2004年

    2 马军山;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芬;;现代风景园林绿化植物配置[J];北京农业;2013年30期

    2 梁辉,杨桂英;现代风景园林科学的学科建设[J];中国园林;1998年06期

    3 万礼玉;魏有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2期

    4 莫凯莎琳;;英国现代风景园林成就[J];风景园林;2005年03期

    5 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年02期

    6 范传虎;;读《现代风景园林概论》之书评[J];企业导报;2011年21期

    7 于冰沁;王向荣;;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J];中国园林;2012年10期

    8 万艳华;论现代风景园林的美学特征[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9 ;’97现代风景园林研讨会在京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1997年05期

    10 李欣韵;;实践 认识 拓展——兼论现代风景园林“五个理论”[J];建筑与文化;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建宁;[N];中国花卉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娟;浅论20世纪法国现代风景园林[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相关作者

    >罗娟 >熊瑶

    >冯潇 >姚朋

    >于冰沁

    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5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d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