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6-11-11 17:38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年

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王轶菲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自1969年问世以来,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小说用20世纪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中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查尔斯和萨拉经历了种种选择和抗争,摆脱了社会束缚和世俗偏见,走上了自由之路。 本文将尝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批评方法,分析和探讨小说的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以说明福尔斯借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实现了对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观,以此达到了叙事和主题的完美结合。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绍。简明介绍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说的现状: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文学。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色,并在这一背景下,探讨约翰·福尔斯的创作及其《法国中尉的女人》。 第三章:《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本章重点讨论了三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讽刺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开放的结局,,和历史的使用—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并说明这些技巧通过读者和文本的互动关系恰到好处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第四章:《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和人文思想。第一部分介绍了小说中的维多利亚世界及其社会思想规范对人物的影响和束缚。第二部分提出了小说中的另一个世界,即女主人公萨拉所代表的自由和解放。 第五章:结论。《法国中尉的女人》既是对维多利亚小说的“重构”,也是对它的“解构”。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及主题思想的完美结合,堪称这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色。这部佳作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561
【目录】:

  • Contents7-4
  • 中文摘要4-5
  • English Abstract5-6
  • Acknowledgements6-8
  • Introduction8-10
  • Chapter One The Situation of the Novel-Literature in Postmodern Context10-22
  • 1.1 Overview of Postmodernism10-13
  • 1.1.1 What is Postmodernism?310-11
  • 1.1.2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ism11-13
  • 1.2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Postmodern Fiction13-16
  • 1.3 John Fowles’s View of Writing and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6-22
  • 1.3.1 John Fowles’s View of Writing17-18
  • 1.3.2 John Fowles and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8-22
  • Chapter Two Postmodern Narratives i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22-36
  • 2.1 The Ironic First Person Narrator: a Violation of Traditional Fictional Rules23-27
  • 2.2 Multiple Endings: the Postmodernist Openness27-31
  • 2.3 Intertextuality: a Re-shaping of Fiction and History31-36
  • Chapter Three Postmodernism and Humanism: ideology i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36-57
  • 3.1 The Victorian World: Humanist Beliefs Inscribed in Characters37-47
  • 3.1.1 Darwin and Social Darwinism37-40
  • 3.1.2 Existentialism40-43
  • 3.1.3 Women in Victorian Society43-46
  • 3.1.4 Sexual Repression46-47
  • 3.2 The Other World: the Mysterious Sarah as the Embodiment47-57
  • 3.2.1 Sarah, the Embodiment of Evolution and Emancipation48-53
  • 3.2.2 Sarah, a Female Product of Masculine Constructions53-57
  • Conclusion57-60
  • Bibliography60-6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知国;;悲剧抑或自由——解读维多利亚价值观的颠覆者萨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王丽;;论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郭歌;;技术与人文之争——从马克斯·弗里施《技术人法贝尔》谈技术的人文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卢艳;;《公众的怒火》中理查德·尼克松历史牺牲品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万信琼;;人本主义与草根立场——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高明玉;;迂回的言说:汤亭亭《女勇士》对《木兰辞》的“误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赵杰;;《占有》的后现代叙事技巧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李慧敏;“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对《万寿寺》的叙事技巧及审美效果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瑞红;李西元;;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互文关系[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志卿;;托马斯·品钦小说《V.》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宁琳;新生代小说创作与批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晓丹;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佳;试析元小说《白雪公主》写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小鲁;从平面构成角度解读立体主义绘画——反观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祝永慧;《冠军早餐》的后现代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娟音;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人物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9 赵颖;论福尔斯前期小说中的存在主义“自由”主题[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宝瑜;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和后现代主义文艺[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7期

    2 唐韧;;凿穿壁垒的声音——进入残雪《灵魂的城堡》之所见[J];出版广角;2000年03期

    3 李新元,朱瑞青;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话——简析《约瑟夫·安德鲁斯》和《尤利西斯》[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卫东风;;论礼服造型设计语言的多样化[J];设计艺术;2001年01期

    5 姜文振;后现代主义: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3期

    6 宋兆霖;苏美八十年代小说: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7 高焕春;撞击与选择[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8 李书磊;;《你别无选择》矛盾阅读[J];文学自由谈;1989年02期

    9 郭栖庆;美国四大作家对现代主义的贡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外举行[J];外国文学;1993年06期

    10 余凯;绝望中诞生——论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消解[J];江汉论坛;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厚诚;;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骆天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否定及其启迪[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嬗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张学广;;后现代主义与生态世界观[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荣江;;后现代主义对待科学的策略及其危害——由索卡尔事件想到的[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6 李文东;;初探社区组织模式[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7 刘士杰;;走向现代、现实和浪漫的三结合——九叶诗人袁可嘉先生如是说[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侠;;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一段我们必须经历的历史[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9 曹万生;;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通讯员 李瑞双;[N];证券日报;2005年

    2 王兆胜;[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陈耀成 黄灿然 译;[N];南方周末;2005年

    4 子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启科分校终身教授 张爱平;[N];解放日报;2010年

    6 迈克·格雷姆肖(Mike Grimshaw)/文 李冬梅/编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李万武;[N];文艺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晋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郭春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记者 杜尚泽;[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树魁;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厦门大学;2003年

    2 孔明安;仿真与技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董小玉;暮色中的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方贤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蔡春露;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D];厦门大学;2003年

    6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李美华;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D];厦门大学;2004年

    8 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10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轶菲;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解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2 周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及其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3 叶丽玲;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蓝云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伟;现代主义设计探源[D];河北大学;2005年

    7 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曲艳丽;人生舞台的小丑——《五号屠场》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征;《小城畸人》现代主义艺术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璟;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后现代主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1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