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6 23:5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视域开启与理论界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 2009年

世界的构造

蒋邦芹  

【摘要】: 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是存在,世界问题作为存在的具体化贯穿于海德格尔不同时期的思想中。将世界问题形成主题,既与他所处的历史相关,也与他思想的主题相关。我们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一贯性,存在、语言、死亡、世界等都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本文尝试对不同时期的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思索展开系统化、专题化的研究,,从世界的角度描画海德格尔思想的地图,展现了他思想的悖论性特点,展现他总是从区分、二重性的角度追问事情本身的特点。并指出,走在通向事情本身的道路中的海德格尔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达到世界世界化、物物化。 第一章通过形式显示的方法揭示海德格尔思想的一贯性特点以及对“走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坚持。以此,引入世界问题,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世界在与中西历史上的世界关联起来的同时又与历史上的世界区别开来。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世界被存在自身的悖论性特点规定并显现为光明与黑暗交织的游戏的地方。这种显现存在自身悖论性特点的世界主要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康德的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雅斯贝尔斯的生存的意义上得以可能。 第二章主要展现《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在-世界中-存在这一“在之中”结构。这个结构展开为:意蕴整体——在此在与上手之物和在手之物的关联中构建;常人世界——在此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构建;自身世界——在此在与自身的关系中构建。最终,这种展开说明此在是一时间性的、整体的存在者,它通过“在之中”的结构显现自身的时间性、整体性特点。因此,《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是此在的世界,世界性世界,这一时期的海德格尔思想最终走向主体主义的深渊。那么这一世界何以可能? 第三章通过对前期海德格尔的另一部作品《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的分析表明:人是世界的构成者的观点。在“对……无聊”的情绪中形成了外在的存在者的无差别的统一的中空,这一中空构建了意蕴整体;在“由于……无聊”的情绪中形成了内在于此在自身的无差别的统一的中空,这一中空构成了常人世界;在深度无聊中,包括“我”自身在内的存在者整体陷入一片无差别的统一体中,这一中空构成了此在的自身世界,至此,海德格尔完成了从时间性的存在向存在的时间性的转换。人既是区别于无世界的石头(物质客体),也区别于缺乏世界的动物,人能作为世界的构成者的原因在于人拥有世界,它具有束缚性的自身投向、完成、去蔽的特点,最终,人通过投射活动构成世界。这种构成性特征彰显出世界规定了此在,彰显出《存在与时间》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这两部作品之间的悖论的整体的关联,最终,为从此在到此之在的转变,从世界性世界向历史性世界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主要描画历史性世界的特点。通过两卷本著作《尼采》,海德格尔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两个世界的批判,将区别于尼采意义上的只有一个世界的观点呈现出来。这个世界体现了世界和大地之间的争执。由于现代技术的集置伪装了这个争执,大地作为质料性因素被集置规定,大地的大地性、物的物性被遮蔽。艺术品在建立一个世界的同时带出大地,艺术品显现了世界和大地之间的争执,显现出大地的自身遮蔽性特征。如何看待大地构成了技术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本质区别。艺术世界显现出的大地之“隐”构成了包括技术世界在内的所有领域的存在前提,在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悖论关系得以展开。 第五章主要阐释的是集中展现存在自身悖论关系的语言的世界。对语言的思索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始终,但直到后期的海德格尔才完成从语言的本性向本性的语言的转变,才真正将语言形成主题。语言的特点表现为宁静的排钟,它以道说的不道说,不道说的道说表现自身的悖论性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世界世界化、物物化的四方域的游戏中,于此,人达到诗意的栖居状态。 总之,对世界问题的思索伴随着海德格尔思想的始终,他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实现世界世界化。在从生存状态上,而不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思索人的意义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存在着共同关注的主题。但他们又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达到世界的世界化,马克思通过劳动,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回忆、思念与倾听。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世界是一个无人的世界,而海德格尔的世界是人对存在归属的有人的世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516.5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8
  • 一、研究缘起11-13
  • 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13-16
  • 三、研究方法16-18
  • 1 海德格尔通向“世界”的道路18-47
  • 1.1 形式显示的方法与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18-28
  • 1.2 “世界”概念的考察28-37
  • 1.3 海德格尔通达“世界”的道路37-47
  • 2 “在之中”结构对世界的规定47-83
  • 2.1 “在之中”结构49-54
  • 2.2 “在之中”的第一种方式:周围世界54-60
  • 2.3 “在之中”的第二种方式:常人世界60-66
  • 2.4 “在之中”的第三种方式:自身世界66-74
  • 2.5 “在之中”结构的意义及其局限性74-83
  • 3 在家状态与不在家状态83-115
  • 3.1 无聊的三种方式83-90
  • 3.2 无聊与此在在世存在90-97
  • 3.3 人作为世界的构造者97-108
  • 3.4 从此在到此之在的转变及意义108-115
  • 4 技术世界与艺术世界115-158
  • 4.1 《尼采》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115-127
  • 4.2 技术化的世界127-139
  • 4.3 艺术作品中的世界139-150
  • 4.4 世界与大地的争执150-158
  • 5 语言世界158-189
  • 5.1 语言是对思想的事情的规定158-168
  • 5.2 本性的语言何以言说168-179
  • 5.3 本性的语言言说出域状化的世界179-189
  • 结语189-203
  • 后记203-205
  • 参考文献205-217
  • 附录 Ⅰ217-229
  • 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217-229
  • 附录 Ⅱ229-237
  • 走向海德格尔的EREIGNIS自身229-237
  • 附录 Ⅲ237
  • 2005-2009年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23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朝都;人生在世—对于《存在与时间》此在、存在与世界的探索[D];吉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李革新;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郭晓晖;形而上地讲形而上学——论海德格尔重提“存在问题”的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4 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吴晓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6 仰海峰;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视域开启与理论界划[J];教学与研究;2005年09期

    7 陈春文;谢亚洲;;时间、想象力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路[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2期

    8 雅克·德里达 ,陈永国;阐释签名(尼采/海德格尔):两个问题[J];南方文坛;2001年02期

    9 王炜;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J];求是学刊;1992年06期

    10 艾秀梅;日常生活的沉沦与拯救——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J];求是学刊;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全凤;冯斗;;《易经》——审美之源——浅谈《易经》的审美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黄书亭;;哲学视域中的危机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张君平;;费希特“法权人格”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文斌;;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性质[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戴黎;浅谈此在的在世方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汝伦;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邦芹;此在·世界·存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晶晶;现代人及其精神困境[D];苏州大学;2007年

    6 刘轶飚;《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国涛;论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仰海峰;“此在”与“现实的个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1期

    2 邓晓芒;“自否定”哲学原理[J];江海学刊;1997年04期

    3 邓晓芒;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J];江海学刊;1996年03期

    4 张汝伦;海德格尔:在哲学和政治之间[J];开放时代;1998年06期

    5 仰海峰;近代西方人学逻辑的历史嬗变[J];理论探讨;1999年05期

    6 梅耶·夏皮罗,丁宁;描绘个人物品的静物画──关于海德格尔和凡高的札记[J];世界美术;2000年03期

    7 刘旭光;"存在"之"光"——海德格尔美论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邓晓芒;辩证逻辑的本质之我见[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年06期

    9 伽达默尔;甘阳;;效果历史的原则[J];哲学译丛;1986年03期

    10 仰海峰;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及其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2000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岚嘉;民族化与世界化:走向世界的文学[J];理论与创作;1989年01期

    2 李靳;;浅析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世界化[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3 张继东;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化趋势[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邓海,王红霞;英语委婉语的历史及其构造方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5 ;解构与全球化[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6 宋志明;;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哲学史;2005年04期

    7 张步天;;汉学世界化进程简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郝贵生;论马克思的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思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9 欧阳康;哲学研究的世界化与个性化[J];哲学动态;1994年10期

    10 耿云志;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J];史学月刊;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强;邵江;宋洪图;刘尚成;;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岩体构造损伤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树军;王苑苑;;全球化与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谷德振;王思敬;;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问题[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4 陈千良;;从历史的角度谈如何搞好民办学校的班主任工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黄璐琦;张瑞贤;曹春雨;;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6 张岚;;“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黄欣;吴志功;;美国大学排行的产生与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王艳晗;吕志涛;;预应力砌体结构构造和施工建议[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英;;断层封堵分析预测烃柱高度[A];上海市石油学会中青年科技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孔令会;;使中国味飘向世界的若干思考[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晨;[N];光明日报;2001年

    2 吴锡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吴清明 卢洪雷;[N];经理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萧雷;[N];中国汽车报;2000年

    5 国安 沃仲声;[N];中国煤炭报;2000年

    6 陈阿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N];中国旅游报;2000年

    8 李英姿;[N];吉林日报;2000年

    9 安武林;[N];文艺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杨尧鑫 石艳红 哈建设 本报通讯员 王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邦芹;世界的构造[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灿铭;中国现代书法史[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3 郭光东;陪审团的历史与价值[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英春;一种故事 两种说法[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纪梅;七情学说的历史与心理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俏巧;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时代信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毅敏;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蕊;故乡·历史·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虹偲;20世纪我国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邓卓;我国电视技术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鑫;走出意识形态之镜[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玉华;生态文明的历史与观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强;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越;电子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视域开启与理论界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7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