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苏俄饥荒与胡佛救济(1921-1923)

发布时间:2017-03-22 22:10

  本文关键词:苏俄饥荒与胡佛救济(1921-192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21年俄国大饥荒是俄国20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大事件。虽然历来就引起中外史家的重视,但国内却鲜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以美国救济署对192 1年大饥荒的援助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切入点,试图对饥荒产生原因、具体状况、历史地位以及美国援助对饥荒消除的作用、援助的目的及其给苏美关系带来的影响做出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饥荒的发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产物,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饥荒消除的最主要原因,而美国援助是其必要的先决条件。俄美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彼此心怀敌视所进行的合作,,昭示出更为普遍的意义:文化观念的不同并不足以成为国际争端中的主导性因素。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俄国饥荒产生原因和背景的辨析。俄国屡次农业改革未能恰当地解决人地关系是饥荒发生的根本原因。布尔什维克党未能及时地终止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加重了灾荒的程度。自然灾害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因素。 第二部分,俄美合作的原因及里加谈判。俄国认识到仅仅依靠本国的力量无法应付饥荒,不能再自我拘泥于意识形态的囚笼。美国提供援助的原因有:缓解本国农产品的销售压力、争取释放在俄关押的美国公民、人道主义、反布尔什维克心态等。双方在商谈合作的过程中弥合了最主要的分歧即美国救济署行动独立性问题,最终结果是苏俄政府取得了对救济署的监控权,并使救济署保证不参与政治活动,美方则获得了尽可能广泛的接触灾区人民的机会。 第三部分,美国救济署救济的过程。美国救济人员以很高的效率首先为俄国儿童提供了食物、医疗,并且使受益群体迅速从中心城市扩展到偏僻乡村。为了扩大救济的力度,也为了使美国过剩农产品流向俄国,救济署获得了国会拨款,开始向成年人提供救济。并且通过开展食物汇款计划,争取外国民间的援助,又为来年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种子粮。其间,美国救济人员克服了运输问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缺乏、俄国政府的猜忌等难题。双方也就俄国粮食出口问题展开争论。最后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展开,美国救济工作变得更加顺利,也更加趋近于达到救济的目标。 第四部分,俄国饥荒的消除与救济工作总结。由于新经济政策正确处理了人地关系、工农业发展顺序等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天气的好转,
【关键词】:1921 俄国饥荒 胡佛救济 俄国农业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512.53;K712.52
【目录】:
  • 引言8-9
  • 一、1921年俄国饥荒的原因和背景9-15
  • 1、俄国农业经济自身的不足:人地分离9-12
  • 2、国内战争中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后果及其不良影响12-13
  • 3、1921年饥荒的征兆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13-15
  • 二、胡佛救济的缘起15-29
  • 1、高尔基呼吁救济的请求15-16
  • 2、胡佛的回复与美国实施救济的背景16-20
  • 3、苏俄及美国对胡佛援助的反应20-22
  • 4、里加谈判22-29
  • 三、救济的实施29-53
  • 1、 ARA对苏俄饥荒形势的调查和救济准备29-35
  • 2、救济工作的扩展与ARA的政治活动35-41
  • 3、乌克兰的饥荒与救济41-42
  • 4、救济中遇到的问题和阻力42-47
  • 5、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与 ARA救济计划的调整47-50
  • 6、救济工作的结束和 ARA救济代表团的离开50-53
  • 四、饥荒问题的最终解决与俄国农业问题的再思考53-62
  • 1、饥荒的最终克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3-57
  • 2、苏联农业问题与胡佛救济57-62
  • 余论62-64
  • 总结64-65
  • 参考文献65-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春才;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连小刚;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2 田肖红;论胡佛政府的缓债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永宁;苏俄与凯末尔政府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917-1925)[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苏俄饥荒与胡佛救济(1921-192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62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