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视觉文化语境中拜占廷时期圣像破坏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00:05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语境中拜占廷时期圣像破坏运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拜占廷时期圣像破坏运动表现出人类对图像的恐惧,其本质是语词与图像的争夺、抵抗、控制与较量,也就是语词与图像的权力争霸。圣像依《圣经》而造,即图像由语词而来,圣像从属于语词,其目的是为君主专制政权服务。然而在视觉政体机制和圣像神话学的共同作用下,圣像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圣像的力量挣脱语词的控制,并压倒其地位时,语词便开始对圣像进行破坏。本文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展开对圣像破坏运动的研究,拟从美术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四个维度出发,对拜占廷时期圣像破坏运动进行本质剖析。 论文正文部分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关键词解析”。这一章是对“圣像”、“圣像类型”、“圣像破坏运动”进行解析,使我们对拜占廷时期圣像破坏运动有一个宏观把握。第二章“拜占庭时期圣像的美术学剖析”,是从美术学角度考察圣像的审美形式与神学意义。具备神学与艺术双重属性的圣像,拥有超凡脱俗的神圣性,这为圣像凝视的可能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拜占庭时期圣像的视觉政体研究”:从美学、心理学角度探讨圣像视觉政体机制的形成。教徒在观看圣像时,形成了拉康所说的“双向凝视”:教徒对圣像的观看乃是主体的观看,需要观者开启心灵之眼,由外在的肉眼感官进入到内觉视像。而客体的凝视即圣像的凝视,不可见之神企图通过圣像的凝视将自身的欲望转变为主体的欲望,继而感动甚至煽动教众。 第四章“圣像引发的恐惧与焦虑”,是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圣像引发的恐惧与焦虑以及主体的应对机制。面对圣像,教徒产生的是对原罪的焦虑,为洗涤罪孽,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神的崇敬之心。如此又会造成当局者的现实性焦虑,因为圣像凝视引发的集体无意识是无法规训的,这会直接威胁到当局者的现实利益,其结果就是对圣像的破坏。 第五章“圣像神话学的建构”,是从符号学角度解释圣像神话学的建构。依照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学,圣像包含了三种讯息,而政治意识形态以内涵讯息的身份潜伏在外延讯息当中,企图通过主体的观看,将这种意识形态灌注到主体心中。但圣像居然遮蔽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不再为政治权力所用,反而成为它的阻碍。 第六章“拜占庭时期圣像破坏运动的本质:语-图权力争霸”,拜占廷时期语词与图像关系微妙,语词在能控制的范围下使用图像,在无法控制时破坏图像,两者时而和平共处、时而相互抵牾,但谁也不能真正将对方取而代之。 结语部分指出圣像破坏运动的语图关系对当下的启示,图像根本不可能脱离于语词而独立存在,语图早已千丝万缕地缠绕在一起,身处图像时代的我们,不是茫然的焦虑恐惧,也不是对语词地位的刻意抬升,将两种强大的工具合而为一,才能更好地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从精神分析法和符号学角度入手,借助拉康的“凝视”观点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揭示出视觉政体机制下圣像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从而破解了圣像破坏运动的本质,为拜占廷时期的圣像破坏运动研究开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拜占廷 圣像破坏运动 语词 图像 凝视 焦虑 神话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1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论8-16
  •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8-12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2-14
  • 三、论文创新点14-16
  • 第一章 关键词解析16-25
  • 一、圣像16-17
  • 二、圣像类型17-23
  • 三、圣像破坏运动23-25
  • 第二章 拜占廷时期圣像的美术学剖析25-36
  • 一、圣像画的比例与形象26-27
  • 二、圣像画的空间画法27-31
  • 三、圣像画的色彩与光线31-33
  • 四、圣像画的制作材料33-36
  • 第三章 拜占廷时期圣像的视觉政体研究36-43
  • 一、主体对圣像的观看38-40
  • 二、圣像对主体的凝视40-43
  • 第四章 圣像引发的恐惧与焦虑43-50
  • 一、圣像引发的恐惧与焦虑44-46
  • 二、对抗恐惧、焦虑的方式46-50
  • 第五章 圣像神话学的建构50-61
  • 一、罗兰·巴特的视觉图像符号学53-56
  • 二、圣像神话学56-61
  • 第六章 圣像破坏运动的本质:语-图权力争霸61-68
  • 一、中西方言象之辩61-64
  • 二、拜占廷时期的语-图关系64-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3
  • 后记73-7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作辉;;论藏戏的审美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欧明俊;胡方磊;;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鲁勋洲;;徽州木雕的文化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木青;;戴望舒的诗美和诗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李倍雷;;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的比较研究[J];书画世界;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7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兰芳;;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顾蓓;;论反教权运动与墨西哥的现代化[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鹏飞;火:希腊历史的神话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文桥;回归伊甸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晶;具象绘画的抽象意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义;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多维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平;基于DM642的“行人”语义提取及应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语境中拜占廷时期圣像破坏运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78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