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论美国当代反种族隔离校车制

发布时间:2017-04-17 11:20

  本文关键词:论美国当代反种族隔离校车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消除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使不同种族的儿童能够在种族混合的学校中接受平等的教育,开始实施校车制。对这一制度加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美国当代社会中的种族问题。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971年之前的学校反种族隔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曾采取了一些法律措施,以图消除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尽管南方州公立学校中的种族状况因之有所好转,但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抵制,实际效果不大。同时,,由于联邦政府的法律措施针对的是官方实施的种族隔离,而北方州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因此,在北方州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制度未受动摇。总之,在1971年之前,公立学校中的种族状况依旧是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美国政府还需另寻良策。 第二部分,校车制的出台及实施。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黑人为了反抗在社会中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在城市中进行有组织的暴动。黑人暴动对联邦政府形成了较大压力,迫使其采取进一步措施以实现种族平等,而取消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是联邦政府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联邦最高法院以审理“斯旺诉夏洛特·梅克伦伯格教育委员会”一案为契机,认可了用校车接送强制消除学校种族隔离的合法性。此后,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第三部分,校车制推行初期的社会反响。校车制确立后,在民权问题上持保守态度的尼克松总统和国会中的部分议员试图对该制度加以抵制,但这未能阻挡校车制的继续推行。在民间,校车制也遭到了部分民众的反对,甚至在个别地区,这种反对还发展成为暴力事件。但就整体而言,校车制在全国的推行是平稳的。 第四部分,20世纪70年代后的校车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联邦法院顺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校车制问题上逐渐减少司法干预。在一些地区,由于人口的种族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众的种族平等观念有所提高,校车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第五部分,对校车制的评价。校车制既有助于消除法律上的种族隔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又能为黑白两大种族创造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还可使儿童从小培养起良好的种族平等观念,这对于保证美国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校车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与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相比,这些不足是次要的。
【关键词】:校车制 消除种族隔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712.5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5
  • 一、1971年之前的学校反种族隔离15-25
  • 1. 1971年前的学校种族状况及联邦政府的法律措施15-18
  • 2. 南方州对消除学校种族隔离的抵制18-22
  • 3. 学校反种族隔离执行难的原因22-25
  • 二、校车制的出台及实施25-35
  • 1. 联邦政府面临的社会困境及其影响25-28
  • 2. “斯旺案”与校车制的出台28-31
  • 3. 校车制向北方的推广31-35
  • 三、校车制推行初期的社会反响35-44
  • 1. 总统和国会的反应35-38
  • 2. 民众的反应38-44
  • 四、20世纪70年代后的校车制44-50
  • 1. 校车制的新变化44-47
  • 2. 新变化的原因分析47-50
  • 五、对校车制的评价50-61
  • 1. 部分纠正了政府机构以前的过错50-53
  • 2. 搭建起了黑白接触的平台53-55
  • 3. 有利于培养儿童种族平等观念55-57
  • 4.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57-58
  • 5. 校车制的弊端58-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玉卿;浅析美国联邦取消公立学校种族隔离的政策1954-198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淑萍;美国校车管理体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翠;美国黑人教育权利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光霞;美国校车安全保障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美国当代反种族隔离校车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13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