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1-06-15 14:29
  从数字人文"巨观"视野与"数据驱动"角度出发,审视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轨迹,通过演绎量化与确认命题,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发现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三大核心"共现"概念依序分别是"文明""主义""革命"。研究发现,"世界"概念在1899年后开始涌现,原来作为"中国"概念核心内涵的天下观逐步瓦解,转换成了万国世界观,"中国"概念内涵从"天下中心之国"转向"国名"之意。1898年后"文明"与"世界"概念以稳定比例共现,代表的是"世界"概念的"文明化"趋势,晚清知识人接受"文明史",表示愿意进入西方的普遍进化时间中;而对"世界"概念的使用,表示愿意进入西方的普遍进化空间中。这使"世界"概念具备了西方现代性视野下的进化特性。当"世界"与"主义"概念开始共现后,"世界"概念就逐渐从传统包容一切时间、空间的"虚世界"概念逐渐成为具有排他性与一贯性的"实世界",此即受到"主义"概念影响所致。晚清之际即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讨论,但当时肯定的是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而非世界主义;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转为抛弃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而转向世界主义,正是在此语境下,...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0,5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中“世界”一词历年词频比例分布图

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数据库中“世界”前5高频共现词丛每一年共现词频比例累加图

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数据库1898年前与“世界”一词高比例共现词历年比例累加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代平等观念形成之数字人文研究:以报刊为中心[J]. 邱伟云,金观涛,刘青峰,刘昭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2]“世界”一词古代运用的演化轨迹及与近代转变之关系[J]. 余露.  人文杂志. 2018(08)
[3]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状况及意义[J]. 陈静.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7)
[4]“远读”的原意:基于《远读》的引文和原文的观察[J]. 向帆,何依朗.  图书馆论坛. 2018(11)
[5]数据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朝乐门,邢春晓,张勇.  计算机科学. 2018(01)
[6]虚实互用:洋务运动时期的“天下”“地球”与“世界”[J]. 余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7]“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J]. 王涛.  江海学刊. 2017(02)
[8]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J]. 黄克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1)
[9]小说信仰:皈依阅读、计算建模及现代小说[J]. 安德鲁·派博,陈先梅.  山东社会科学. 2016(11)
[10]历史与争论——英美“数字人文”发展综述[J]. 陈静.  文化研究. 2013(04)



本文编号:3231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231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